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恰加斯病(英语:Chagas disease),又称为南美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是一种热带疾病寄生虫病;致病原是克氏锥虫[1],通常借由俗称为亲吻虫的锥鼻虫传播[2]。感染的症状随著疾病的进程而改变。在感染初期,以下症状的表征严重度不一:发烧、淋巴结肿大、头痛或是被叮咬位置的局部肿大[2]。叮咬后8到12周,疾病进入慢性期,60%到70%不再出现新症状[3][4]。其他30%到40%的人,在初次感染后的10到30年间,会出现更多症状[4]。这些症状包括心室扩大,其中20到30%甚至会导致心脏衰竭[2]。有将近10%的人会有食道扩张或是巨结肠症的症状[2]。
克氏锥虫常借由一种锥猎蝽亚科的吸血锥鼻虫(俗称亲吻虫)在人类或是其他哺乳动物间传播[5]。这种昆虫有许多俗名,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被称为vinchuca,在巴西被称为barbeiro(多为理发师兼外科医师称呼),在哥伦比亚被称为pito,在中美洲被称为chinche,在委内瑞拉被称为chipo。克氏锥虫也可以经由其他路径传播,像是输血、器官移植、吃了被克氏锥虫污染的食物和母婴垂直传染[2]等。借由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寄生虫,可以做为疾病的早期诊断[4]。疾病慢性期则是借由血液中的对克氏锥虫的抗体来确诊[4]。
恰加斯病可借由清除锥鼻虫与避免被锥鼻虫叮咬等措施来预防感染[2]。筛检输血用的血液也是预防手法之一[2]。截自2013年,南美锥虫病的疫苗还未被开发[2]。感染初期时可使用苯并咪唑或硝呋莫司[2]。 对克氏锥虫病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介入的时机点越早,成效越好,反之,成效越差[2]。药物治疗对于已经进入慢性期的患者,能够延迟或避免产生末期的征候[2]。苯并咪唑或硝呋莫司对于将近四成的人有部分副作用,像是皮肤相关症状、中枢神经毒性与消化系统的不适[3][6][7]。
据估计700─800万人感染恰加斯病,大多位于墨西哥、中美洲与南美洲[2]。2006年,此病共造成约12,500人死亡[3]。大多数罹患此病的病患家境清寒[3],而且不晓得他们已经罹患此病[8] 。在恰加斯病流行地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将会增加该区域罹病人数,这样的情形甚至已经扩展到了欧洲国家与美国[2]。截自2014年,这些区域的案例数也有上升趋势[9]。1909年卡洛斯·恰加斯医师首次命名并描述南美锥虫病[2]。除了人类以外,南美锥虫病至少影响150种以上的动物[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