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哲学中,心智计算理论,又名心灵计算理论( 英语: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CTM )指的是一系列关于“人类心智是一个讯息处理系统”的观点。该理论认为,认知和意识同为一种计算形式。沃伦·麦卡洛克和沃尔特·皮茨(1943)为最早提出神经活动是计算性的人。他们认为神经计算性可以解释认知 。[1]该理论的当代形式由希拉里·普特南于1967年提出,并由他的博士生,同时也是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杰瑞·福多在1960至1980年代发展起来。[2] [3]尽管在1990年代,由于普特南、希尔勒等人的研究,这一观点在分析哲学领域中受到了强烈反驳,但此观点仍普遍存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许多演化心理学理论家也将其假定为正确的。[来源请求]2000至2010年代之间,这一观点在分析哲学领域再度引起注意。(Scheutz 2003,Edelman 2008)。[来源请求]
心智计算理论认为,心智是一个由大脑神经活动所实现的计算系统。该理论能以多种方式进行阐述,并且根据对术语“计算”的理解,在阐述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计算通常是以图灵机的方式来理解,图灵机会根据规则并结合机器的内部状态来处理符号。以图灵机的方式来理解计算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的物理细节之外的本质抽象出来。[4]也就是说,只要输出是基于“输入及内部状态之处理”,并根据规则来执行,计算就能够透过矽晶片或神经网路来实现。因此,CTM认为,心智不只是一个类比于计算机程式的东西,心智实际上是一个计算系统。 [4]
心智计算理论通常被认为需要心智表征,因为计算中的“输入”是以客体的符号或其他表征形式出现。虽然计算机不能计算实际的客体,但必须以某种形式解释和表示该客体,然后才得以对该表征进行计算。心智计算理论与心智表征理论有关 ,它们都要求心理状态是表征的形式。然而,心智表征理论将焦点放在被处理的符号上。这种方法更好地解释了系统性和生产性。[5]在福多最初的观点中,心智计算理论也与思维语言(心语)有关 。思维语言理论允许心智在语义的帮助下处理更复杂的表征。(参见下文心智状态的语义)。
近期的工作建议我们把心智和认知区分开来。根据麦卡洛克和皮茨的传统看法,认知计算理论(CTC)指出神经计算性能够解释认知。[6]心智计算理论则认为,不只是认知,现象意识或感质也都是计算性的。也就是说CTM势必蕴涵著CTC。然而现象意识可以发挥一些其他的功能,认知计算理论为“心智的某些部分是非计算的”留下了开放的可能性。因此,认知计算理论为理解神经网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框架,同时也避开了以现象意识为中心的反驳。
心智计算理论与电脑隐喻不同,电脑隐喻是将心智与现代数位电脑进行比较。[7]而计算理论只是使用了一些与数位电脑相同的原理。[7]“电脑隐喻”是将心智比喻成软体,将“大脑”比喻成硬体,而心智计算理论则是主张心智是一个计算系统。
“计算系统”并不意味着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确切地说,计算系统是个符号调处器,遵循逐步函数来计算输入和形成输出。艾伦·图灵在他的图灵机概念中描述了这一类型的计算机。
其中一位心智计算理论的早期支持者是托马斯·霍布斯,他曾说过:“借由‘推理’的概念,我理解了什么是计算。计算指的是提取同时添加在一起的多项事物之总和,或是指当某样事物从其它东西那取走时,能够知道残存的部分。因此,推理与做加减法是相同的。”[8]由于霍布斯所生存的时代尚不能用有效的实例化程式来识别计算,因此不能解释为霍布斯明确支持当代意义上的心智计算理论。
心智计算理论的核心为“思想是计算的一种形式”,而根据定义,计算是一套表征之间关系的系统法则。这意味着当且仅当心智状态与特定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时,心智状态才代表某种东西。例如当我们看到乌云,并认为“乌云意味着下雨”,“乌云和雨”的思想之间存在著相关性,这是因为乌云会引起降雨。这个关系有时被称为自然意义。相反地,思想的因果关系还有另一面,那就是“思想的非自然表征”。举个例子,当你看到红灯时,会认为红色是“停”的意思,而红色并没有表示“停”的意思,因此它只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约定,类似于语言以及它们用于形成表征的能力。
心为计算理论表明,心为作为符号调处器,而心智表征是符号表征;正如语言的语义是与其意义相关的单词和句子的特征一样,心智状态的语义也就是表征的意义,即思维语言中“单词”的定义。如果这些基本的心智状态可以像语言中的单词一样具有特定的意义,那就意味着,即使这些思想从未接触过,我们仍可以创建更复杂的心智状态(思想)。就像读到的新句子一样,只要能理解基本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语法上是正确的,即使从来没有遇到过,也能被理解。例如:“I have eaten plum pudding every day of this fortnight.”虽然很多人可能没有见过这种特殊的单词排列方式,但因为它在句法上是正确的,而且组成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大多数读者应该还是能慢慢地搜集而能领会这句话的意思。
目前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在心智计算理论中所使用的“物理主义概念”的论点。
早期对心智计算理论的间接批评来自於哲学家约翰·罗杰斯·希尔勒 。在他被称为中文房间的思想实验中,希尔勒试图驳斥人工智能系统具有意向性和理解能力的说法,也驳斥这些系统可以被称为心智本身且足以研究人类心智的说法。 [9] 希尔勒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房间里有一个人,除了一张写有符号的纸可以从门底下透过外,此人无法与任何人或房间外的任何东西交流。”透过这张纸,该男子将使用一系列提供给他的规则书来回应含有不同符号的纸。房间内的男人并不知道这些符号是中文,而这个过程产生了对话,使房间外的中国人能够确实理解。 希尔勒争辩说,房间里的男人不能理解这过程的中文对话。这本质上是心智计算理论所呈现给我们的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心智只是简单地解码符号并输出更多的符号。希尔勒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理解或意图。这批评最初是为了否定计算机像思想一样运作的想法而提出的。
希尔勒进一步提出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计算的问题:“希尔勒之墙”
若我背后的这面墙在执行WordStar程式,之所以能执行是因为这面墙有一些分子的运动模式与WordStar程式的形式结构同构,而这面墙只要足够大,就可以跑得了任何程式,包括任何大脑中的程式。[10][11]
像希尔勒这样的异议可能会被称为“充分性不足”的反对意见。他们声称心智计算理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算不足以说明心智的某些能力。像弗兰克·杰克逊知识论证这样的感质论证,就可以这样理解为对心智计算理论的反对——尽管它们针对的是一般的物理主义心智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性理论。[来源请求]
此外也有直接针对心智计算理论的反对意见。
由于各种理由,普特南本人(参见《表征与现实》和《更新的哲学》的第一部分)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计算主义批评家,其中的理由包括与希尔勒的中文房间论证、世界-文字参考关系问题以及身心关系相关的想法。特别是在功能主义方面,普特南提出的观点与希尔勒相似,但更为普遍,即人类心智能否实现计算状态的问题,与心智的本质问题无关,因为“每个普通的开放系统都能实现抽象的有限自动机。” [12]对此,计算主义者的回应是,应致力于制定标准来阐述“究竟什么才算是实现”。 [13] [14] [15]
罗杰·潘洛斯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对于理解和发现数学中的复杂性,人类的心智并没有使用一种已知的可靠计算程式。这就意味着普通的图灵完备计算机将无法查明“某些人类大脑可以查明的数学真理”。 [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