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堂
臺灣臺南中西區齋教龍華派寺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化堂,是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的斋教龙华派寺庙,过去是东安坊马公庙街[1]:236,是中华民国直辖市定古迹。该斋堂属于龙华教汉阳堂之下[2]:152,在安平化善堂受到安平没落的影响后,成为台湾南部龙华派斋堂的传教中心[2]:153。
沿革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龙华派斋友便至安平传教,建立化善堂[2]:152。而到了嘉庆十九年(1814年),门徒黄丑集资又建德善堂于台湾府城内的覆顶金[2]:152。信徒日众后,道光十四年(1834年)才由谢普爵等四位斋友集资在今现址建立德化堂,于十八年(1838年)时完工[2]:152[1]:236。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董事吴子周、陈普燃等倡修过[1]:236。
进入日治时期后,德化堂为求自保,与其他许多台湾寺院一样加入日本佛教曹洞宗[2]:152。之后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曾修整过[2]:152。大正七年(1918年),德善堂因开新路而被拆除,遂并入德化堂中[1]:236。而五年后,德化堂也因为开辟今天的府前路一段而拆除了第一进的部分,将凹字型头门移到中进,后进的宅居则改为正堂,堂前建四垂亭[1]:236。
二次大战时,德化堂亦受到美军空袭影响,其左右护室被炸毁[1]:236。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时,由洪池、卢世泽重修,之后于五十六年(1967年)时再修[1]:236。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时因年久失修再次进行修护,于三年后(2000年)完工[2]:152。
建筑特色
由于具在家佛教特质,其空间和传统民宅相同,但装饰彩画因空门化影响而与佛寺类似[2]:153。原本为座北朝南的三进建筑,今只馀二进[1]:236。
堂门为凹寿形式,上绘有门神四大天王,马背则有狮头装饰,而在门内则供奉韦驮尊者[2]:153。门后是卷棚式拜殿,现也做为讲堂使用[2]:153。正殿以门罩形成神龛之空间,在中央供奉两尊观音菩萨,前面一尊是德化堂原有的神像,后面则是原本德善堂的神像[2]:153。而在观音右侧则供奉龙华派祖师罗祖,并在神像前陈祀“三公椅”三张,象征龙华派罗祖、殷普能、姚普善三位祖师[2]:153。而正殿两侧“菩萨救世、大士显身”和“居士说法、天女散花”壁画,则为潘丽水之作[2]:153。而在正殿左右两侧有洞门通往左右厢房,而左偏殿现在为祖先堂,右偏殿则是宗德祠,陈祀历代堂主与斋众、信徒的牌位[2]:153。
堂中古匾以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丁曰健所献的“惠普群生”[3]:170与道光七年(1827年)的“观自在”较为有名,而收藏的文献除教内经忏宝卷外,还有“三皈五戒牌”与“护道榜文”,为该堂之宝[2]:153。除此之外,在佛坛两侧还有通判林英献所献的楹联“德兴照福门春长南海,化雨沾仁里荫薄东瀛”[3]:170。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