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嘴滨鹬(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为鸟纲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一种鸟类。是一种小型涉禽,在北极西伯利亚的苔原上繁殖。
它们是强烈的候鸟,主要在非洲过冬,但也会在南亚和东南亚洲以及澳大利亚和纽西兰过冬。[3] 它们有时会作为迷鸟出现在北美。
分类
弯嘴滨鹬于1763年由丹麦作家埃里克·蓬托皮丹首次物种描述,并命名为Tringa ferrugineus。[4] 现在它与其他23种滨鹬一起归入由德国自然学家布拉叙斯·梅瑞姆于1804年引入的滨鹬属(Calidris)。[5][6] 属名源自古希腊语kalidris或skalidris,这个词是亚里士多德用来描述一些灰色的水边鸟类的。其特定名称ferruginea来自拉丁语ferrugo, ferruginis,意指“铁锈”,指的是其繁殖羽的颜色。[7] 弯嘴滨鹬被视为单型种,没有亚种被认可。[6] 在Calidris属内,弯嘴滨鹬与高跷滨鹬(Calidris himantopus)关系最为密切。[8]
该物种偶尔会与尖尾滨鹬和美洲尖尾滨鹬发生生物学上的杂交,分别产生推测的“物种”,即“库珀鹬”("Calidris" × cooperi)和“考克斯鹬”("Calidris" × paramelanotos)。[9][10]
描述
这些鸟是小型涉禽,类似于黑腹滨鹬,[11]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有更长的向下弯曲的喙、更长的脖子和腿以及白色的臀部。它们的体长为18—23 cm(7.1—9.1英寸),体重为44-117克,[12] 翼展为38—41 cm(15—16英寸)。繁殖期的成鸟上半身为暗灰色,有斑纹,下半身为砖红色。在冬季,这种鸟类上半身为淡灰色,下半身为白色,并显示出明显的白色眉斑。幼鸟的背部为灰色和棕色,腹部为白色,胸部呈桃色。
分布与栖地
弯嘴滨鹬在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从亚马尔半岛到科柳钦湾繁殖。[13]。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华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丹麦。[2]
行为
这种涉禽极具群居性,通常会与其他滨鹬类涉禽,特别是黑腹滨鹬一起成群。尽管其繁殖范围位于东方,但这个物种在西欧迁徙期间很常见,可能是由于其西南迁徙路线。
繁殖地从6月到8月下旬被占据。[14] 雄性弯嘴滨鹬在求偶期间进行空中展示。[15] 繁殖地点位于沼泽或水塘边缘,或是干燥的苔原区域。平均巢卵数量为3.8枚,蛋每日产下。蛋由雌鸟孵化,经过19-20天后孵化。雏鸟由雌鸟照顾14-16天。[13]
这个物种的繁殖成功似乎取决于旅鼠(西西伯利亚旅鼠(Lemmus sibiricus)、东西伯利亚旅鼠(Lemmus paulus)和北极旅鼠(Dicrostonyx torquatus))的数量。在旅鼠数量较少的年份,掠食性物种如北极狐(Alopes lagopus)会捕食北极繁殖的涉禽。[16][17]
状态
在南非,特别是它们数量最多的朗厄班潟湖,弯嘴滨鹬的数量从1975年到2009年间减少了40%。在澳大利亚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这可能与繁殖地的全球变暖效应有关。[19] 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尽管数量庞大,但非常难以确定,似乎正在减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该物种评为“近危物种”。[1] 弯嘴滨鹬是受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保护的物种之一。[20]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