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春别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几春别站(日语:幾春別駅/いくしゅんべつえき Ikushumbetsu eki */?)是位于北海道三笠市几春别町1丁目,北海道旅客铁道(JR北海道)的幌内线车站(废站)。随著幌内线全线废线,车站在1987年(昭和62年)7月13日废除。

路轨从三笠延伸至几春别是由于北炭几春别煤矿。在图中右边,于几春别川对面是几春别煤矿。折返线原本是煤矿起卸线,该处曾经设置了料斗,当时货车运送煤炭至此站,然后装载至铁路货车上[2][3]。该煤矿在1957年(昭和32年)关闭,图中的拍摄时刻已经是关闭后约20年,已经看不到任何痕迹。图中可看见车站在岩见泽一方分支点附近设有180度的弯位,该处连接已关闭的住友奔别煤矿专用线[2][3]。图中当时遗留了煤矿设备和路轨。在上述的专用线中途也设有分支(在树林阴影处),连接于河流旁边,由营林署管辖的堆场[2][3],该堆场已经撤走,路轨变成了畦道。在该堆场中,于昭和30年前曾经铺设了几春别森林铁道[2][3]。
基于日本国土交通省之国土画像情报(彩色航拍)制作
历史
官营幌内铁道几春别支线,在幌内太站(后来名为三笠站)延伸1英里后中止建设,但是由于建设铁路目的是运送来自几春别的煤炭,因此委托了北有社继续完成任务。当初空知集治监的囚犯负责开采煤矿,因此一般人较少使用此站与幌内站(运送煤炭的车站),后来随著废除集治监,一般人前往煤矿开始增加,加上几春别煤矿的开采量增加,开发奔别煤矿和周边人口增加,使车站使用量慢慢增加。特别是在战后增产体制。使一年总上下车人次于1958年度(昭和33年度)的数字达到746,441人,成为幌内线继三笠站后最后人使用的车站。另一方面,站内有两大煤矿运送货物[4],因此起卸量也是线内最多。在1963年(昭和38年)的发送量达到1,316,213公吨,为幌内站的2倍以上。因此站内需要很多处理货物的车站人员,特别在战时有许多女性劳工,当时都是进行辛劳工作。在1942年(昭和17年),站内有70人工作。
- 1888年(明治21年)12月10日:北有社开设官营幌内铁道郁春别站(日语:郁春別駅/いくしゅんべつえき)[1],当时为一般车站[1]。
- 1889年(明治22年)
- 1890年(明治23年)11月21日:由于站内翻新而暂停服务[6]。
- 1891年(明治24年)4月:车站重开[1]。
- 1906年(明治39年)
- 1916年(大正5年)4月:伊泽良立(后来卖给东邦炭矿株式会社),铺设前往弥生矿的马车轨道[7]。
- 1927年(昭和2年):东邦炭矿弥生矿的马车轨道废除(后来于弥生站靠近三笠一方的本线旁设置起卸场)[7]。
- 1936年(昭和11年)3月:车站大楼翻新[7]。
- 1957年(昭和32年):北炭几春别煤矿关闭[7]。
- 1959年(昭和34年):站内进行翻新,本线增设侧线[7]。
- 1960年(昭和35年)
- 1971年(昭和46年)10月25日:住友石炭矿业奔别煤矿关闭。专用线废除。
- 1981年(昭和56年)5月25日:结束处理货物[8]。
- 1984年(昭和59年)2月1日:结束处理行李[1]。成为业务委托站。
- 1987年(昭和62年)
车站名称取自所在地名。名称源自阿伊努语的“イクスンペッ(ikusun-pet)”,其意思是在另一边的河流[10]。
地名原自阿伊努人原本居住于对面岸,名为“幌向”(日语:ポロモイ)的地方,因而得名[10]。在1882年(明治15年)前后,幌内村形成后开拓者开始入住,汉字便写为“郁春别”。在1889年(明治22年)5月28日,几春别村成立时改名为“几春别”,车站名称也同时改变[11]。
车站构造
截至车站废除前,此站是地面车站,设有1面1线的单式月台。此站是无人车站。
车站周边
- 几春别市民中心
- 几春别邮局
- 北海道中央巴士“几春别町”停留所
相邻车站
- 北海道旅客铁道
- 幌内线
- 弥生-几春别
注脚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