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拉克桑山
臺灣花蓮縣與臺東縣交界的高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拉克桑山[注 1]是台湾中央山脉南段一座高山,山顶地处花莲县卓溪乡古风村、台东县海端乡雾鹿村与利稻村的交界,海拔3020.9公尺[1],立有森林三角点[6],为雾鹿村最高点,亦为台湾百岳之一。山区林相以台湾冷杉和台湾铁杉等树种构成的针叶林为主[7][8]。
地形

中央山脉上的三叉山是一座四叉峰,除了有中央山脉的主棱线自北而西贯穿,另有两道支棱,一道往东北东方向连接新康山,一道则往南南东方向连接布拉克桑山。新康山棱脉与布拉克桑山棱脉在高度与规模上各有突出之处,难作主次之分,因此这两道棱脉常被合称为“新康山列”。与新康山棱脉相比,布拉克桑山棱脉较为绵长,幅员较广,地势也较平缓[9]。东南—西北走向的棱脉自三叉山连通布拉克桑山后,于布拉克桑山的山顶转折,往东南东方向延伸,经东舞乐山、仑天山等山峰,直抵花东纵谷,构成秀姑峦溪水系与卑南溪水系的分水岭,以及花莲县与台东县的交界线[3]。
布拉克桑山拥有三座较突出的山头,最高峰位在棱脉的转折点上,森林三角点亦设立于该峰[6],其馀两座山头并排于最高峰的东侧,形成三峰并立的态势[3][9]。最高峰向南方另伸出一道较为低矮的支棱,经武武奴留山及羽美山,终于卑南溪畔的布农族新武部落[3][9]。布拉克桑山的顶岭大致宽平,起伏不大,山容不甚突出[10],但基盘阔达,顶脊亦远高于周遭山峰,加上四周皆为溪源包围而形成陡坡,造就连绵如垣的山势,因而被登山家邢天正选为百岳中的九嶂之一[9][11][12]。
布拉克桑山的东北侧和东南侧,分别为秀姑峦溪水系之清水溪,以及卑南溪水系之武拉库散溪源头。西面山腰亦有多条小溪发源,属卑南溪水系之新武吕溪支流[3]。
Remove ads
人文
布拉克桑山属布农族郡社群传统领域,该山西麓曾有无乐散社[注 2]等多个布农部落[13][14]。在布农语中,“布拉克桑”(Bulaksang / Ulakusan)的本意为褐毛柳[15],是台湾中高海拔山区常见的一种柳树[7]。至于“布拉克桑山”之名,可追溯至日治时期调查官员记载的名称“ブラクサン山 Burakusan-zan”[16],战后又将此日语名称音译为汉语,先后有部落生山[17]、无乐散山[18]、武拉姑散山[19]等译名,最后定为现今的布拉克桑山。一说布拉克桑山是因山脚的无乐散社而得名[12],一说当地的布农族本就以“布拉克桑”称呼这座山[15]。
20世纪初叶以前,仅有当地的布农族人会在布拉克桑山一带活动,外人无从涉足此地,直至1930年春季,台湾总督府殖产局山林课的技手吉井隆成[注 3]等人于清水溪与乐乐溪上游流域进行森林调查,才首次留下攀登布拉克桑山的文字记录。吉井的调查队伍于1930年3月下旬自玉里入山,于4月4日与5日,分别登上三叉山与其西南方的向阳山。当时,向阳山以西即为拉荷·阿雷领导的布农部落玉穗社[注 4],尚未向台湾总督府归顺。为避免遭玉穗社袭击,调查队伍回到三叉山东侧的溪畔扎营后,决定改沿布拉克桑山棱脉往南调查,并在4月6日近午登上布拉克桑山,最后沿清水溪下山回到玉里[16]。
随著1965年10月,邢天正与向导邱明辉自利稻部落接连登上布拉克桑山与新康山,开战后攀登布拉克桑山之先声,布拉克桑山亦于1970年代被选为台湾百岳[12]。由于布拉克桑山的山势较不具特色,高度亦属百岳中的后段班,即便附近有南横公路通过,起初仍少有人专门造访,一度成为最冷门的百岳[10]。如今,在布拉克桑山的攀登路线中,以吉井等人当年的路线,亦即从三叉山沿布拉克桑山棱脉南行最为简捷,脚程快的登山者可在一天内往返,因而最受欢迎。除此之外,少数登山者会挑战攀登布拉克桑山南侧的支棱,即布拉克桑山—武武奴留山—羽美山的路线,或是由布拉克桑山的西南侧渡溪攀登[9][10][12]。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