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洞冒险》(英语:Colossal Cave Adventure,中国大陆又译作“巨大洞穴冒险”[1]、“洞穴探险”[2],台湾又译作“巨人洞穴大冒险”)是威廉·克罗塞于1976年制作的文字冒险游戏,游戏最初的名称叫《冒险游戏》(英语:Adventure,又译《冒险者》、《大冒险》)。《巨洞冒险》是最初的文字冒险游戏,也是所有冒险游戏的始祖。
开发
1972年,美国组合语言程式设计师威廉·克罗塞替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设计ARPANET(此软体后来变成Internet)。[3][4]他是最初的桌上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的爱好者。[3][5]他也喜欢在业馀时间探勘洞穴,并利用妻子编写的程序绘制洞穴地图。1975年,他与妻子离婚。为了让女儿开心并改善亲子关系,于1976年、以PDP-10为游戏平台制作了《冒险游戏》。[3][6][5][7]克罗塞以自己探寻洞穴的经验制作此游戏。[4]游戏的舞台是参考现实中的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并加入了《龙与地下城》的要素。[3][5]克罗赛为了让女儿以及非电脑使用族群能够轻松玩游戏。设定玩家使用自然语言输入指令,而非标准化指令。[8][3][7]他的孩子对此感到有趣,并喜爱这游戏。[4][5]游戏的名称后来改为《巨洞冒险》。[6][7]
1976年,美国程序员唐纳德·伍兹在史丹佛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巨洞冒险》的原始代码。他以电子邮件与威廉·克罗塞联络,并扩充了此游戏。[3][4][5][8][6]
威廉·克罗塞曾表示:“当时我们不知道这行有利可图,只知道自己在改变世界。但重点不是钱,而是创新与革命。”并认为“当年游戏界的热情和同胞情谊已消失,现在是赚钱第一。”[4]
玩法
由于当时电脑性能限制,此游戏没有图像、音乐及音效,只有纯粹的文字。有如阅读小说,玩家须阅读画面出现的文章,并输入关键字以进行游戏。[7][6][9][10]《巨洞冒险》的玩法类似《龙与地下城》,不过是由电脑担任地下城主(即游戏管理者)的角色。电脑会以文字叙述游戏的背景、玩家遭遇的事件、敌人、物品之类事物。而玩家以英文输入的关键字,会与电脑持续互动,并导致游戏的进行。例如若玩家输入“看”(look)的指令,电脑会叙述游戏中玩家所在位置的背景。若输入“拿取”(take),则可拿取物品。若输入“往西走”(go west ),玩家就会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中往西方前进。游戏背景为玩家一开始位于被森林包围的红砖建筑旁,并进入一处神秘的洞穴探险,玩家会在途中与敌人进行战斗,并试图取得隐藏的宝藏。[6][9][3][8]
评价与影响
由于克罗塞是最初网际网路的设计者之一,《巨洞冒险》经此流传到全球校园及国防部承包商的电脑里。[4][6]《巨洞冒险》的游戏方式受到玩家喜爱并令其他电子游戏制作者仿效,“冒险游戏”从此成为电子游戏的类型之一。[7][4][10] 美国Infocom公司参考《巨洞冒险》的文字句型,开发了Z-machine(简称ZIL)这一MDL (程式语言)。[8]{这剖析器能澄清玩家输入指令并与玩家互动,使用这一程式语言的游戏有《魔域》系列。[4]:51~52、114[11]
美国电子游戏设计师罗伯塔·威廉斯喜欢玩《巨洞冒险》,她会在玩的时候、借由电传打字机将游戏叙述的场景印出来。罗贝妲·威廉斯发现这种游戏在当时很稀少,也对没人想到替文字冒险游戏加上画面感到惊讶,并决定自己设计游戏。1980年,她和丈夫肯·威廉斯开发了世上第一个图像冒险游戏《谜之屋》。并创立了雪乐山公司[4]:51~52、134~135[6][12][13]她认为《巨洞冒险》改变了她的一生,并认为自己亏欠威廉·克罗塞[4]:51~52、134~135
1980年雅达利游戏设计师华伦·罗宾列特开发的《魔幻历险》是《巨洞冒险》的改良版,此游戏有添加图形,亦是世上第一个添加彩蛋的电子游戏。[6][4]:39
注释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