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谦(6世纪—569年),原名士谦[1][2],字士逊,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崔谦的祖父崔辩是北魏平远将军、武邑郡太守,父亲崔楷是北魏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殷州刺史,死后被赠予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3]。
崔谦从小聪慧,神采庄重,成人之后深沉而有胆识度量,博览经史书籍,不拘泥于章句之学,志向在增加见闻,每当看到书中记载治理国家人民的事,心中总是很喜爱,未曾不抚摸书籍而叹息。孝昌年间,崔谦以著作佐郎为起家官,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邢杲,将其击败,因功加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升任平东将军、尚书殿中郎[4][5]。
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时,任命崔谦为行台左丞。贺拔胜虽位居州郡重任,但是安抚华夷百姓,管理各种事务,全部委托给崔谦。崔谦也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加以匡正辅佐。贺拔胜在南方获得名声,崔谦出力最大。等到魏孝武帝元修将要防备高欢的进逼,诏令贺拔胜率军前往洛阳。贺拔胜军队到达广州时,魏孝武帝已经西迁关中。贺拔胜拿不定主意,将要返回荆州。崔谦对贺拔胜说:“昔日周王室不幸,诸侯离去本职辅佐王室;汉朝中期衰落,各个藩王为朝廷尽节。如今皇室多难,皇帝被逼迁移,正是忠臣决心杀敌报国之时,义士立功之日。您被委任一方重任,统领总宛、叶地区的大军,如果仗义起兵,率先襄助王朝,天下听说之后没有不感动发奋的。所以应该遵循义勇之志,迎合远近的人心,加速疾行,到关中拜谒皇帝。然后与行台宇文泰同心协力,迅速讨伐叛逆。这样齐桓公、晋文公的功勋又在今日重现了。不愿意这样做,中途退却,就恐怕人心涣散,各有各的想法,一旦失去机遇,后悔就来不及了。”贺拔胜不接受崔谦的意见[6],果然部下人心大为骚动。撤退的军队还没返回荆州,荆州百姓邓诞招引侯景军队突然来到,贺拔胜与侯景交战后失败,于是率领部下数百骑兵南逃到南梁,崔谦也与他一起南逃。到了南梁后,崔谦经常请求派兵援助,梁武帝萧衍虽然没有出兵,但对贺拔胜等人的志向和节操十分赞许,同意他们回西魏。于是让崔谦先返回,表达两国友好往来的意愿。魏文帝元宝炬见到崔谦十分高兴,对他说:“爱卿出生入死,投身长江以外,现在能活着回到本朝,难道不是忠贞所得到的回报?”宇文泰早听说过崔谦的名声,对他十分礼遇,任命崔谦出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予千乘县男的爵位。贺拔胜返回后出任太师,因为崔谦有辅助的功劳,又委任崔谦为太师长史[7][5]。
大统三年(537年),崔谦跟随宇文泰擒拿窦泰,参与沙苑之战,都有战功,爵位晋升为子爵,升任车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担任尚书右丞。崔谦熟悉当时的政事,身居枢纽要职,舆论认为是选对了人。大统四年(538年),崔谦跟随宇文泰解救洛阳之围,又参与河桥之战,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大统十五年(549年),崔谦被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在随郡击败柳仲礼,在魏兴郡讨平李迁哲,都有战功,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8][5]。
魏恭帝拓跋廓初年,崔谦转任利州刺史。崔谦个性聪慧,非常通晓治政方略,又勤于处理政务,百姓诉讼虽然繁多,崔谦从来没有疲倦懈怠的表情,官吏百姓因此尊敬爱戴他。宇文泰去世后,蜀地人贾晃迁起兵作乱,率领党徒包围攻打州城。崔谦仓促部署分派军队,只有一千多人,就率领作战。崔谦又向族兄弟梁州刺史崔猷求援,崔猷派遣六千士兵前往[9][10],于是活捉了贾晃迁,其余人四处逃散。崔谦诛杀了反叛头目,其余人加以宽恕,很短的时间内地方上就安定下来。周明帝宇文毓初年,崔谦进爵为作唐县公。保定二年(562年),崔谦升任安州总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诸军事、安州刺史。保定四年(564年),崔谦加大将军,进爵为武康郡公[11][5][12]。
天和元年(566年),崔谦出任江陵总管。天和三年(568年),崔谦升任荆州总管、荆浙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管辖区域很大,管辖的民众既有汉族又有少数民族,而且南接南陈,东邻北齐。崔谦对外抵抗强敌,对内安抚军民,教育感化大行,被称为优秀的地方官。每年考核政绩时,崔谦常常排在第一,北周朝廷经常有诏书褒奖赞美。崔谦跟随贺拔胜在荆州时,虽然受到重用亲近,但名声和官位并未显达。此时担任的官职,朝野都认为是荣耀。天和四年(569年),崔谦在荆州去世,谥号庄[13],全州都为他痛惜,共同为他建立祠堂,一年四季为他祭祀。儿子崔旷继承了爵位[14][12]。
崔谦个性特别孝顺,年幼父亲崔楷去世,崔谦极度悲伤差点死去。崔谦与弟弟崔说十分友爱,年老之后两人名声和官位都很高,但是家中资产都不私相占有。崔谦在家中很严肃,言行举止遵循礼度,他的儿子崔旷和侄子崔弘度等人都遵守崔谦的遗训[15][16]。
- 崔楷,北魏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殷州刺史
- 陇西李氏,北魏吏部尚书、荆凉兖并秦相雍冀定九州刺史、司空公李韶之女[2]
- 崔士元,北魏平州录事参军[2]
- 崔说,北周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崇德、安义、建忠、九曲、安乐、三泉、伏流、周张、平泉、固安、蛮、通谷十三防御,熊和中三州黄芦、起谷、王晏、供超、牵羊、温狐、交河、大岭、避雨、木栅寺一十戍诸军事,崇德防主、安平庄公
- 崔士慎,京畿府铠曹参军[2]
- 崔士恂,早夭[2]
- 崔兖猗,嫁大司农卿河间邢逊[2]
- 崔徽华,嫁赵州长史赵国李文衡[2]
- 崔幼妃,博陵郡君,太姬,嫁丞相长史、司空公赵国李希宗[2]
- 崔瑶娥,嫁陇西李诞[2]
- 崔瑶□,嫁吏部尚书、平原王元子均[2]
- 崔瑶兰,嫁范阳卢子纲[2]
- 崔凤华,博陵郡君,嫁怀、幽二州刺史长安韦幼昂[2]
- 崔英,嫁光禄大夫赵国李道济[2]
- 崔稚烦[2]
- 崔君治,军中战死[2]
- 崔市妃,嫁齐州刺史赵国李祖昇[2]
- 崔旷,北周开府仪同大将军、淅州刺史、武康郡公
- 崔彭,隋朝上开府、左领军大将军兼慈州刺史、安阳肃公
- 崔晔,隋朝开府仪同三司、十二卫大将军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三》:崔谦字士逊 魏书卷五六、北史卷三二崔辩传附孙士谦,都以“士谦”为名,新唐书卷七二宰相世系表同。按崔辩传和世系表称其兄弟都以“士”字排行。下文也说其弟訦(当作“说”)本名士约。疑谦本名士谦,后改名谦,字士逊。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也。祖辩,魏平远将军、武邑郡守。父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殷州刺史,赠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谦幼聪敏,神彩嶷然。及长,深沉有识量。历观经史,不持章句,志在博闻而已。每览经国纬民之事,心常好之,未尝不抚卷叹息。孝昌中,解褐著作佐郎。从太宰元天穆讨邢杲,破之,以功授辅国将军、太中大夫,迁平东将军、尚书殿中郎。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士谦,孝昌初解褐著作佐郎。后贺拔胜出镇荆州,以士谦为行台左丞。孝武西迁,士谦劝胜倍道兼行,谒帝关右,胜不能用。州人邓诞引侯景军奄至,胜与战败绩,遂奔梁,士谦与俱行。及至梁,每乞师赴援。梁武虽不为出军,而嘉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乃令士谦先,且通邻好。周文素闻其名,甚礼之,赐爵千乘县男。及胜至,拜太师长史,以功进爵为子,拜尚书右丞。从周文解洛阳围,经河桥战,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又破柳仲礼于随郡,讨李迁哲于魏兴,并有功,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恭帝初,转利州刺史。士谦性明悟,深晓政术,吏人畏而爱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贺拔胜使长史元颖行荆州事,守南阳,自帅所部西赴关中。至浙阳,闻欢已屯华阴,欲还,行台左丞崔谦曰:“今帝室颠覆,主上蒙尘,公宜倍道兼行,朝于行在,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戮力,唱举大义,天下孰不望风响应!今舍此而退,恐人人解体,一失事机,后悔何及!”胜不能用,遂还。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贺拔胜出镇荆州,以谦为行台左丞。胜虽居方岳之任,至于安辑夷夏,纲纪众务,皆委谦焉。谦亦尽其智能,以相匡弼。胜有声南州,谦之力也。及魏孝武将备齐神武之逼,乃诏胜引兵赴洛。军至广州,帝已西迁。胜乃迟疑,将旋所镇。谦谓胜曰:“昔周室不造,诸侯释位;汉道中微,列藩尽节。今皇家多故,主上蒙尘,寔忠臣枕戈之时,义士立功之日也。公受方面之重,总宛、叶之众,若杖义而动,首唱勤王,天下闻风,孰不感激。诚宜顺义勇之志,副遐迩之心,倍道兼行,谒帝关右。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胜不能用,而人情果大骚动。还未至州,州民邓诞引侯景军奄至,胜与战,败绩,遂将麾下数百骑南奔于梁。谦亦与胜俱行。及至梁,每乞师赴援。梁武帝虽不为出军,而嘉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乃分谦先还,且通邻好。魏文帝见谦甚悦,谓之曰:“卿出万死之中,投身江外,今得生还本朝,岂非忠贞之报也。”太祖素闻谦名,甚礼之。乃授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及胜至,拜太师,以谦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大统三年,从太祖擒窦泰,战沙苑,并有功。进爵为子,迁车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拜尚书右丞。谦明练时事,及居枢辖,时论以为得人。四年,从太祖解洛阳围,仍经河桥战,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十五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破柳仲礼于随郡,讨平李迁哲于魏兴,并有功。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及周文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人无二心。利州刺史崔士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为送米四千斛。于是二镇获全。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魏恭帝初,转利州刺史。谦性明悟,深晓政术,又勤于理务,民讼虽繁,未尝有懈倦之色。吏民以是敬而爱之。时有蜀人贾晃迁举兵作乱,率其党围逼州城。谦仓卒分部,才得千许人,便率拒战。会梁州援兵至,遂擒晃迁,馀人乃散。谦诛其渠帅,馀并原之。旬日之间,遂得安辑。世宗初,进爵作唐县公。保定二年,迁安州总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诸军事、安州刺史。四年,加大将军,进爵武康郡公。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周保定二年,迁总管、安州刺史,加大将军,进爵武康郡公。天和中,授江陵总管、荆州刺史。州既统摄遐长,俗兼夷夏,又南接陈境,东邻齐寇。士谦外御强敌,内抚军人,风化大行,号称良牧。每年考绩,常为天下之最,屡有诏褒美焉。士谦随贺拔胜之在荆州也,虽被亲遇,而名位未显;及践其位,朝野以为荣。卒于州,阖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时祭飨。子旷嗣。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天和元年,授江陵总管。三年,迁荆州总管、荆浙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州既统摄遐长,俗兼夷夏,又南接陈境,东邻齐寇。谦外御疆敌,内抚军民,风化大行,号称良牧。每年考绩,常为天下最,屡有诏褒美焉。谦随贺拔胜之在荆州也,虽被亲遇,而名位未显。及践其位,朝野以为荣。四年,卒于州。阖境痛惜之,乃共立祠堂,四时祭飨。子旷嗣。
《周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谦性至孝,少丧父,殆将灭性。与弟说特相友爱,虽复年事并高,名位各重,所有资产,皆无私焉。其居家严肃,动遵礼度。旷与说子弘度等,并奉其遗训云。
《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士谦性至孝,与弟说特相友爱,虽复年位并高,资产皆无私焉。居家严肃,旷及说子弘度并奉其遗训云。
陶, 钧, 《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 《收藏家》 (06期), 2012年, (06期): 25–34 [2016-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