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对冲、套期保值(英语:Hedge,台湾称作避险),字面意思是两面手法,合并起来使用,是指对于国际间从事商品买卖的洋行、进出口贸易商,以及在国际间从事投资的人士,若预期未来将收付一定金额的外汇,为避免因变动产生的损失(参见交易风险),可利用远期外汇交易以规避风险,这种避险的操作方式,称为远期对冲。[1]它是一种在减低商业风险的同时仍然能在投资中获利的手法。
外汇市场中的对冲重点在于避开单线买卖的风险。所谓单线买卖,就是看好某一种货币就做买多(或称揸仓),看淡某一种货币,就做沽空(空仓)。如果判断正确,所获利润自然多;但如果判断错误,损失亦会比没有进行“对冲”时来得大。
手中外汇的价值也就以这个操作来稳定,同一时间买入一外币,做买空。另外亦要沽出另外一种货币,即沽空。理论上,买空一种货币和沽空一种货币,要一模一样,才算是真正的对冲盘,否则两边大小不一样就做不到对冲的功能。然后再来是对冲的目标货币也要明确的指出来,根据此货币来买卖。
这样做的原因,是世界外汇市场都以美元做计算单位。所有外币的升跌都以美元作为相对的汇价。美元强,即外币弱;外币强,则美元弱。美元的升跌影响所有外币的升跌。所以,若看好一种货币,但要减低风险,就需要同时沽出一种看淡的货币。买入强势货币,沽出弱势货币,如果估计正确,美元弱,所买入的强势货币就会上升;即使估计错误,美元强,买入的货币也不会跌太多。沽空了的弱势货币却跌得重,做成蚀少赚多,整体来说因为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长期仍可获利。
避险具有以下三种类型:
1990年初,中东伊拉克战争完结,美国成为战胜国,美元价格亦稳步上升,走势强劲,兑所有外汇都上升,当时只有日圆仍是强势货币。当时柏林围墙倒下不久,德国刚统一,东德经济差令德国受拖累,经济有隐忧。苏联政局不稳,戈尔巴乔夫地位受到动摇。英国当时经济亦差,不断减息,而保守党又受到工党的挑战,所以英磅亦偏弱。瑞士法郎在战后作为战争避难所的吸引力大减,亦成为弱势货币。
假如在当时买外汇,长沽英磅、马克、瑞士法郎,同时买入日圆,就会赚大钱。当美元升时,所有外币都跌,只有日圆跌得最少,其他外币都大跌;当美元疲软,其他外币升幅少,日元却会大升。无论如何,只要在当时的市场这样做对冲,都会获利。
1997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大量抛售泰铢,买入其他货币,泰国股市下跌,泰国政府无法再维持联系汇率,经济损失惨重。而该基金却大大获利。除了泰国,香港等以联系汇率为维持货币价格的国家与地区都遭受对冲基金的挑战。港府把息率大幅调高,隔夜拆息达300%,更动用外汇储备1200亿港元大量购入港股。最后击退炒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