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客语流行音乐(英语:Hakka popular Music、简称Hakkapop)是以客家语创作、演唱的流行音乐,又称现代客家音乐[1]。主要流传于马来西亚、台湾、印尼山口洋、广东,又以台湾的客语流行音乐最为蓬勃发展。
客家乐坛在1970年代以前,有著商业化的客家传统音乐唱片,包含客家传统说唱艺术、山歌和客家小调为主。1970年代起受到香港乐坛以西方曲风创作粤语歌曲的启发,马来西亚以及台湾两地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客语流行音乐的发展。[2] [3]
1978年,马来西亚音乐人张少林与华语歌手邱清云相识,张便将许冠杰的粤语歌〈天才与白痴〉改作为客家语的〈阿婆卖咸菜〉给邱演唱,轰动马来西亚,销售十多万张。此为马来西亚客家音乐二十馀年发展的滥觞。[4][5][6]
同时,台湾作曲家吴盛智也受到香港许冠杰的粤语流行歌曲影响,启发为客家语言制作音乐的动机,吴遂与涂敏恆一同投入客家流行音乐的创作,于1981年发行台湾第一张客语流行歌曲唱片。[7][8][9]
马来西亚音乐制作人张少林将香港风行的粤语歌曲改作为客语歌在当地发行,流行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印度尼西亚的客语区。捧红了邱清云、谢玲玲,邱清云在马来西亚有客家歌王之称,是1980年代当红的华人歌手。这个时期的歌曲的特色是反映市井、社会低下阶层心声。[10]张少林一人创作上千首歌曲,但1990年代后,张的音乐风格与年轻人的流行曲风渐行渐远,后继无人的情况下,马来西亚的客语流行市场逐渐没落。
1980年代成立的客家唱片公司中,较知名的有汉兴传播[11]、龙阁文化、吉声影视。[12]1989年涂敏恒的〈客家本色〉,提醒客家人不忘本,奉劝所有客家人不要忘记祖先开垦的艰辛。该曲成为台湾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13][14]
此时期的台湾客家音乐,受到闽南语那卡西歌曲的影响[15],虽有不小的跃进,但曲调创新不足,以致喜好者的年龄层偏高,其风行范围仍几乎不脱客家语通行地区。在吴盛智、林子渊、涂敏恒相继过世后,台湾客家乐坛的发展一度沉寂,[16]而客家流行音乐的能见度到1990年代台湾的客家运动兴起后才逐渐提高。[17][18]
1990年代起,台湾社会对族群文化和地方特色更为重视,许多客籍音乐家纷纷投入客语音乐创作。台湾客语乐坛从2003年起,唱片作品数倍增,透过发达的各式媒体传播,使客语音乐逐渐打入面向年轻人的流行音乐市场。另外由于网路的普及,客家音乐打破了传统客家媒体局限于地区性的限制。[19][20][21]
这个时期,除了唱片公司维持著原有的中高年龄层客家音乐市场,资深音乐制作人汤运焕(东东)[22]、刘劭希[23]、傅也鸣[24][25]、颜志文[26][27]、谢宇威[28]、黄连煜[29]、黄子轩[30][31]、刘荣昌等人也从华语流行乐坛相继投入客家流行音乐领域。[32]
2004年起,每年举办台湾母语原创音乐大赏,在比赛中发掘许多新兴的音乐人才。此时期的音乐创作新秀,已逐渐摆脱客家传统的束缚,多以当代生活情感的角度、时下流行曲的风格创作音乐,为客语流行音乐注入一股活力。[33][34]
随著台湾社会对族群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2001年张俊雄内阁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将客家政策提升到中央政府层级,各县市政府也纷纷成立客家事务专责单位[16][35]。2002年起,客委会推动客家语言流行音乐的发展,举办夏客风演唱会于台湾各地巡回演唱。也举行客家MV创作大赛,奖励徐千舜等多位创作歌手的努力。并设立客家电视台,提供客家语言更高曝光的媒体平台。[36]此外,金曲奖各在2003、2005年设立最佳客语演唱人奖和最佳客语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37]
由于网际网路普及,此时期的客家音乐也不再局限于客家地区的地方广播电台,各地的客家流行歌曲透过网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印尼西加省山口洋有许多将华语流行乐翻唱为客语的再创作。[38]中国的客家音乐创作者受到闽南语和粤语流行音乐的启发,也开始尝试创作客语流行音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