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学校村是慈云山蒲岗村道的一个学校群落[2],于2002年9月2日启用。村内有五间学校,分别是慈云山天主教小学、保良局何荫棠中学、圣博德天主教小学(蒲岗村道)、保良局锦泰小学、国际基督教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除了各校舍拥有的设施外,它们亦会共用位于村内的篮球场、跳远沙池、缓跑径、更衣室、停车场、中央花园。
学校村的所在地原是空地。1999年10月20日,建筑署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提交拟于慈云山蒲岗村道兴建三间学校的设计图则——它们的位置接近,不过各有其设施。结果引来议员单仲偕批评,指其应以学校村共用部分空间的概念来设计。2000年1月,教育署表示将于该地兴建“学校村的雏型”[注 1]。2002年完成工程。至于当时已有计划兴建的学校村行人天桥则在2006年2月落成。
历史
学校村的所在地原是空地。1999年10月20日,建筑署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提交拟于慈云山蒲岗村道兴建三间学校的设计图则——它们的位置接近,不过各有其设施。结果引来议员单仲偕批评,指其应以学校村共用部分空间的概念来设计。建筑署署长鲍绍雄表示该一计划需按教育署的要求在未来三个月内动工,因此虽然有上述建议,但受时间限制无法再绘制新的图则。但会作部分修订[3]。
2000年1月,教育署表示将于该地兴建“学校村的雏型”[2][注 1]。当中预料包含三间小学、一间中学、一间非牟利私立学校,各校拥有自己的篮球场。并于村内设立共用设施[5]。同时公布当中的私立学校名额已由国际基督教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获得[5]。次月公布预计12月开始施工,2002年完成工程[6]。最终工程在早一个月的时间施工,由顺成建筑承建。期间曾因椿柱不符合工程师要求,及建筑的柱和阵相对较多,而延误工程[7]。
2001年4月,建筑署首次发表学校村的演示模型。引来会迁至村内的黄大仙天主教小学上午校的校长廖翔显批评,指出入口数量不足,易在早上堵车。教育署则回应指多加出口会浪费土地,建议村内学校以调节校车抵达时间的方式解决问题[8]。2002年8月,校舍交由办学团体作内部装修[9]。整个学校村的主要工程在9月暑假完结前完成,不过2002年9月启用时仍有部分设施要修补[10]。
村内的四所学校圣博德天主教小学(蒲岗村道)、慈云山天主教小学、保良局锦泰小学、保良局何荫棠中学于启用时正式开办。校间亦协调安排让每所学校有不同的上课和下课时间,以免让道路负荷过重[11][12][13]。其人流及车流数量仍对道路负载构成压力[14][15]。国际基督教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在2003年时仍在施工。期间师生授课在深水埗或长沙湾的校舍进行[16][17]。至于2002年时已有计划兴建的学校村行人天桥在2006年2月落成,成为当时香港最重的混凝土政府天桥[18][14]。2010年10月的重阳节开始试行临时开放村内停车场予扫墓人士使用[19],之后成为例行安排[20]。
位置设施
学校村位于慈云山蒲岗村道[21][14],占地面积为3.75公顷左右[22],村内有五间学校,分别是慈云山天主教小学、保良局何荫棠中学、圣博德天主教小学(蒲岗村道)、保良局锦泰小学、国际基督教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23]——当中至少三间为从黄大仙区的其他区域搬至该村[24]。除了各校舍拥有的设施外,它们亦会共用位于村内的篮球场、跳远沙池、缓跑径、更衣室、停车场、中央花园[25]。村口亦有展示学生作品的展览廊[26]。学校村附近有数间学校[14],村的西面则是蒲岗村道公园[27][28]。
回响
2012年,香港教育博物馆馆长何翠芬表示学校村的设计能增加学生的活动范围,并在资源调动上更有效率[29]。2022年,《am730》专栏作家兼大专讲师周朗认为学校村景观不错,让人觉得“身处在外地似的”,并指村内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运动场予人练习[30]。此外其落成也带动了黄大仙一带的楼市[31][32]。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