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子宮內膜

子宫内膜(endometrium)是哺乳动物子宫内侧的上皮组织层以及其黏膜层。子宫内膜可分为基底层(basal layer)及机能层(functional layer),其机能层会在月经周期或是动情周期增厚,若没有受精卵著床,变厚的内膜会脱落,即为月经。若有受精卵著床,妊娠期间的子宫内膜血管会变多且变粗,腺体也会增加,最后血管互相联系融合形成胎盘,提供胚胎胎儿需要的氧气及营养[1][2]。目前已在子宫及子宫内膜识别到共生菌群英语commensal bacteria in the uterus的存在[3]

事实速览 子宫内膜, 基本信息 ...
子宫内膜
Thumb
子宫及输卵管(子宫内膜标示在图右方的中间)
Thumb
Endometrium in the proliferative phase
基本信息
属于子宫
标识字符
拉丁文tunica mucosa uteri
MeSHD004717
TA98A09.1.03.027
TA23521
FMAFMA:17742
格雷氏p.1262
解剖学术语
关闭

结构

因为外源性孕酮避孕药)出现蜕膜化英语decidualization子宫内膜的高放大倍率显微照相,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
蜕膜化子宫内膜的低放大倍率显微照相,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

子宫内膜包括一层的柱状上皮以及柱状上皮以下的基质英语Stroma (animal tissue)。基质是一层结缔组织,其厚度会依激素的多寡而变化。简单的管状子宫腺从基质的底部延伸到子宫内膜的表面,也有螺旋动脉英语spiral artery让血液可以流通。在女性生殖年龄时,子宫内膜中可以识别出不同的两层,分别是机能层及基底层[4]。只有在子宫腔的内层存在这两层,输卵管内膜的内层没有这様的结构[1][2]

  • 机能层(functional layer)邻近子宫腔。机能层在月经周期的第一阶段(卵泡期)成长,其增殖是由雌激素所引发,而在黄体期分泌的黄体酮会让机能层产生变化,让子宫内膜成为适合胚胎著床及发育的环境,月经周期的最后,如果没有孕激素维持下,供应机能层血液的动脉会渐渐收缩,因此机能层细胞会因缺血而死亡,最后脱落排出,即为月经
  • 基底层(basal layer)贴近子宫肌层,在机能层的下方,在月经周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脱落,机能层也是在基底层以上发展。

可以透过观察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差异,来判断目前是在月经周期中的哪个阶段[5]

更多信息 阶段, 天数 ...
阶段 天数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上皮
月经 1–5 没有
卵泡期(增殖期) 5–14 介于中间 柱状
黄体期(分泌期) 15–27 柱状,可以看到子宫弓形血管英语arcuate vessels of uterus
缺血期 27–28 柱状,可以看到子宫弓形血管
关闭

功能

子宫内膜是最内层的内腺层,是子宫的内里层,防止子宫中相对位置的子宫肌层互相黏粘,因此可以让子宫腔维持通畅。在月经周期动情周期时,子宫内膜会变厚,成长为有许多血管的腺体组织层,这是囊胚到达子宫后,最适合着床的环境。子宫内膜可以用超音波扫描仪检测到,平均厚度为6.7 mm。

子宫内膜在妊娠时其腺体及血管都会变多,直径也会变粗。血管之间会互相融合,相互联系,最后形成胎盘,提供胚胎胎儿所需的氧气及营养。

周期

Thumb
月经周期与相关激素的关联图,其中有绘出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会有周期性的增厚及脱落。人类和其他人科动物(例如猩猩)会有月经周期,其他大部份的哺乳类则会有动情周期。这二种情形下,子宫内膜都会因为雌激素的影响而变厚,不过一旦排卵之后,卵巢会分泌雌激素以及孕酮。这会改变子宫内膜增厚的机制,会让衬里较多的分泌物,成为适合囊胚著床的环境。

若受精卵没有著床,子宫内膜会脱落(月经周期)或是被吸收(动情周期)。若是月经周期的动物,子宫内膜脱落时会包括内膜功能层的破裂、小型结缔血管的撕裂、最后组织及血液由阴道流出,称为月经。月经排出的过程会需要几天,中间也会伴随子宫的收缩,有助于排出增厚的子宫内膜。

若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后,会在子宫壁著床,并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给人体的回授。受精卵会在怀孕过程中持续的分泌HCG,使人体中分泌孕酮及雌激素的黄体可以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此时子宫内膜不会被吸收也不会脱落,而会形成蜕膜。蜕膜会形成胎盘的一部份,支持及保护受精卵的成长。

若因为缺乏激素,使得的子宫内膜受到的刺激不足,子宫内膜会维持很薄且没有活性。对人类而言,会出现闭经,也就是没有月经的情形。在更年期后,子宫内膜也会萎缩。相反的,若子宫内膜长期暴露在雌激素的刺激下(而没有孕酮的刺激),子宫内膜可能会增生。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与高效黄体制剂也会造成子宫内膜的萎缩[6][7]

人类子宫内膜的增厚及脱落周期大约会是28天,其他哺乳动物子宫内膜有不同变化的周期。子宫内膜的生长也可能受到季节、气候、压力所影响。子宫内膜本身也会在不同阶段分泌不同的激素,影响生殖系统中的其他器官。

临床意义

胚胎绒毛膜组织英语Chorionic tissue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的显著变化,称为阿斯反应,其外观类似于癌症[8]。以往这类的变化会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因此此部份重要的是不应将此变化误诊为癌症。

子宫内膜过薄(Thin endometrium)定义为子宫内膜厚度小于8 mm。一般是在更年期后出现。可以增加子宫内膜的治疗方式包括维生素E精氨酸西地那非柠檬酸盐[15]

利用cDNA微阵列基因表达谱可以用来诊断子宫内膜的疾病[16]欧洲女性和男性更年期协会英语European Menopause and Andropause Society(EMAS)提出了有关评估子宫内膜详细资讯的指南[17]

胚胎植入

Thumb
子宫内膜的三条白线(Triple-line)

在进行生育医学英语fertility medication(例如体外人工受精)时,会用阴道超声检查英语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观察子宫内膜的情形。在胚胎植入英语embryo transfer时,子宫内膜的厚度最好是在7至14mm之间,而且是有三条白线(Triple-line)的情形[18],表示子宫内膜中间含有高回声英语hyperechoic(hyperechoic)带(会是较亮的颜色),而其两侧有低回声(hypoechoic)带(会是较暗的颜色)。三条白线表示子宫内膜中基底层和功能层的分离,在雌二醇上升后的子宫周期中也会看到,会在排卵后消失[19]

菌群

以往曾认为子宫内膜是无菌英语Asepsis的,不过后来发现健康的子宫内膜中也有常居的非致病英语Nonpathogenic organisms微生物。因此子宫及其组织不是在灭菌条件下[20][21][22][23]

最早有关子宫内膜中人类微生物群系的研究是在2015年出版,当时是针对特殊的群体进行分析,而且样本数太少,无法推广到一般情形。在一个针对58名进行子宫切除术妇女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了十二种细菌,最常见的是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其密度较阴道中的菌种要低很多。在另外针对22名因不孕症接受辅助生殖女性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是乳杆菌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没有生育妇女和已生育妇女的菌群特性大致类似[3]

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