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子匡

中華民國民俗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婁子匡

娄子匡(1905年8月20日—2005年8月5日)[注 1],笔名适翁浙江绍兴安昌镇人,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自立晚报》社长、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事实速览 娄子匡, 出生 ...
娄子匡
Thumb
出生(1905-08-20)1905年8月20日
 大清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安昌镇
逝世2005年8月5日(2005岁—08—05)(99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阳明医院
国籍 中华民国
籍贯江西上饶
母校浙江省立第五中学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
  • 陈敏慎
    1923年结婚—1924年结束)
  • 仲全英
    1930年结婚—1949年结束)
  • 仲有家1950年结婚)
  • 许秀娥1954年结婚)
奖项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名誉学位(1951年
经历
    •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
    •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浙江省党部调查统计室主任
    • 《中央日报》总社秘书
    •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 《自立晚报》社长
    •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受影响于
关闭

家世

娄子匡出身山阴安昌娄氏,为地方望族。据《山阴安昌娄氏宗谱》所记,该族系系由江西上饶播迁到浙江绍兴。据娄子匡本人所言,唐代名丞娄师德为其十六世祖。娄子匡父亲娄彝,江苏省吴县地方法院法官,母亲长侍父亲于任所。[4][1][5]

生平

早年经历

教育经历

娄子匡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七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安昌镇(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排行长子。[4]民国5年(1916)入读安昌镇私立娄氏储英初等小学,1921年就读绍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其间亦接受过私塾教育。[4][1]192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绍兴县浙江省立第五中学,受教于文艺作家赵景深,受其启迪,从此投身民俗学领域。[6] 1927年,娄子匡将收录的一百首绍兴民谣、儿歌的本文呈给赵景深审阅,经修订后被推荐到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8月,其第一本民俗学著作《绍兴歌谣》出版,被收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17[7]1930年,出版《越歌百曲》。[8]

师从钟氏

1930年,娄子匡在杭州拜会任教于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的钟敬文,由此展开了长久而密切的师生关系。[1]同年7月,他与江绍原、钟敬文在西湖发起创立中国民俗学会[3][9]:376为中国民俗学界第个全国性学术团体。[1]:428月,娄子匡在《杭州民国日报》创办副刊《民俗周刊》(此后共出版了60期[9]:395)。[1]:311930年代,参与创办了南京宁波绍兴汕头等多地的《民俗周刊》。[9]:396

迁居台湾

1949年5月,娄子匡随国军由杭州撤退到台湾[4]担任《自立晚报》社长,主导社务。1950年11月,《自立晚报》刊文因涉嫌“蓄意侮辱元首”被查封。娄子匡随后开始筹建出版社,1951年成立东方文化供应社,主编出版台湾民间故事、各种东西方新旧丛书、期刊。[1][2]

1951年8月,娄子匡与林衡道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学的邀请,参加第22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1952年6月,两人又获日本民俗学会、日本亚细亚学友会之邀以中国民俗学会代表身分参加中日民俗研究会和东亚学术会议。[1]1957年起,娄子匡开始旅居欧洲,同年9月在慕尼黑参加第24届东方学者会议,此后续留西德作研究。返台后,翻译并出版英文版《台湾民间故事》。[2]1958年,先后担任《东方文艺》半月刊主编、中国文艺协会新设民俗文艺委员会理事长。1964年,受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聘任,主讲俗文学课程。[1]

晚年岁月

娄子匡晚年居住在台北市至善路附近小巷中一座曲尺形平房里,环境简朴。[10]因早年从私立中国文化学院退休时,尚无退休金,仅靠出版发行书籍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宽裕。[10]

注释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