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如梦之梦》是2000年代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一出戏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创始人赖声川个人从事剧场工作二十多年来最大胆的突破、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作品。整个构想是赖声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写下的灵感,融合了他多年来的许多旅行经验、思考,以及在藏传佛法方面的学习[2]。本剧于2000年2月在加州柏克莱大学,以工作坊形式做过三个小时半的呈现,英文演出[3]。2000年5月则由台北艺术大学学生演出完整版,中文演出;2002年由香港话剧团于香港作全球首度的专业演出,2005年于台北国家戏剧院再度演出。
本剧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将观众席置于中央,舞台则环绕关众席搭建;演出时间长达七至八个小时,舞台包含八个方位,三个楼层,穿越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第)。
《如梦之梦》整个构想是赖声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写下的灵感,融合了他多年来的许多旅行经验、思考,以及在藏传佛法方面的学习。根据赖声川1999年印度旅行后回到台北完成的29页剧情大纲[4],《如梦之梦》首先在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现台北艺术大学)甄选演员,然后于2000年1月中旬举行五天的密集即兴创作排练。之后,赖声川应邀回母校加州柏克莱大学客座,用一个月的时间以英文继续发展,2000年2月23日开始四天的“工作坊”形式,用英文演出三个半小时的戏[5]。2000年2月,赖声川回到台湾,继续在艺术学院排练室以中文进行创作。过程中,曾先后向来台访问的《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及《僧侣与哲学家》作者马修・李嘉德请教许多编剧上的细节。经过四个多月,《如梦之梦》完整版于2000年5月在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厅以中文演出[5]。2002年,由香港话剧团于香港文化中心剧场演出。2005年,于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2013年,《如梦之梦》展开亚太巡回演出。
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2002-05-04 ~ 05-22
制作/参与人员
主办 | 香港话剧团 |
编剧 | 赖声川 |
导演 | 赖声川 |
视觉总指标 | 伍珊卓 |
副导演 | 冯蔚衡 |
演员 | 汪明荃, 彭杏英, 秦可凡, 高翰文, 潘灿良, 毛俊辉, 陈煦莉, 郭紫韵, 洪迎喜, 黄哲希, 冯蔚衡, 潘璧云 |
舞台设计 | 谭孔文 |
服装设计 | 黄智强 |
灯光设计 | 简立人 |
音乐创作 | 洪瑞琦 |
《如梦之梦》是2000年时,赖声川与台北艺术大学学生集体创作而成,当初是作为学校作业。表演工作坊在中国宣传《如梦之梦》时,只提到赖声川,但没提到北艺大学生,引起剧本原创性争议。表演工作坊表示,《如梦之梦》最早是赖声川在加州柏克莱大学构思出来,再经由学生集体创作而成,每次演出都不同,且当初学生皆已签下著作权同意书[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