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内奇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奇内奇塔制片厂(义大利语:Studi di Cinecittà,发音:[ˌtʃinetʃitˈta];“Cinecittà”意为“电影城”)是义大利罗马的一个大型电影制片厂,面积达400,000平方米(99英亩),被认为是意大利电影的中心。这一制片厂作为恢复意大利电影产业计划的一部分而修建于法西斯政权时期[1]。
费德里柯·费里尼、罗伯托·罗塞里尼、卢奇诺·维斯孔蒂、塞吉欧·李昂尼、柏纳多·贝托鲁奇、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梅尔·吉布森等知名电影人都曾在奇内奇塔工作,有超过3,000部电影在这里拍摄,其中有90部获得奥斯卡奖提名、47部获奖[2]。1950年代,众多在奇内奇塔制作的国际影片令这里有“台伯河畔的好莱坞”之称。
电影城设立于1937年,由贝尼托·墨索里尼、他的儿子维托里奥和政权的电影部门负责人路易吉·弗雷蒂在“电影是最有力的武器”(义大利语:Il cinema è l'arma più forte)的口号下设立[3]。设立影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宣传,亦是为了恢复义大利在1931年陷入谷底的电影产业[1][4]。墨索里尼本人在1937年4月21日为电影城揭幕[5]。后期制作部分社摄影棚修建于初期。初期作品如《征服非洲的大西庇阿:汉尼拔之败》(1937年)和《铁王冠》(1941年)展示了影城的技术进步。有多大七千人参与了电影中战争场景的拍摄,再现了札马战役[6]。
在二战中对罗马的轰炸时,同盟国轰炸了电影城。战后的1945年至1947年,奇内奇塔曾用被作为难民营使用[7]。估计有3,000名难民曾住在那里,分为两个难民营:一个是义大利人难民营,收容来自利比亚和达尔马提亚的难民;另一个是国际难民营,收容来自南斯拉夫、波兰、埃及、伊朗和中国的难民[8]。
在战后重建期之后,电影城再次被用作后期制作设施。1950年代时,奇内奇塔被称为“台伯河畔的好莱坞”,拍摄了众多美国电影,包括《罗马假期》(1953年)、《战胜恶魔》(1953年)、《赤足天使》(1954年)、《宾汉》(1959年),以及一些由莱克斯·巴克出演的低成本动作片。巴克也出演了费德里柯·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1960年)[9]。电影城长期和费里尼有密切关系[10][11]。
在经过一段濒临破产的时期后,义大利政府在1997年将奇内奇塔民营化,出售了80%的股份[12]。2007年8月9日,一场大火烧毁了奇内奇塔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曾用来拍摄《宾汉》等经典影片的摄影棚并未受损,但HBO/BBC电视剧《罗马的荣耀》的大部分场景被毁[13]。2012年7月,另一处大火烧毁了5号剧院。这里是费里尼拍摄《甜蜜的生活》[14]和《爱情神话》时使用过的大型片场[12][15]。
1990年代之后,在这里拍摄的电影包括安东尼·明格拉的《英伦情人》(1996年)、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2002年)[14]、韦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2004年)和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2004年)。
奇内奇塔亦被用作制造电视节目。如义大利版《名人老大哥》就在奇内奇塔拍摄。1991年1991年欧洲歌唱大赛亦在奇内奇塔举办[10]。2004年至2007,BBC/HBO电视剧《罗马的荣耀》以在这里拍摄。
保罗·索伦提诺的《年轻教宗》和《新教宗》则是最近在奇内奇塔拍摄的电视剧。其几乎全部场景都在这里拍摄,包括重建西斯汀小堂和圣伯多禄大殿的内部装饰[16]。2019年电影《教宗的承继》亦有部分场景在奇内奇塔拍摄,并用到了再现的西斯汀小堂[17]。
2009年,奇内奇塔宣布计划修建一个主题公园[18]。以电影为主题的游乐园奇内奇塔世界开业于2014年7月[19][20]。主题公园耗资2.5亿欧元,位于奇内奇塔西南约25公里处,修建在迪诺·德·劳伦提斯在1960年代创立的一个片场旧址上[19]。
奇内奇塔世界由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奖的丹特·法拉提设计。游客在进入入口后会看到1914年默片《卡比利亚》的场景。游乐园还再现了1920年代的曼哈顿[19]。
奇内奇塔世界预计每年会有150万名游客。游乐园的扩张计划包括了一个自然健康中心[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