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847年,天主教开始传入天津,1861年,直隶北境代牧孟振生派遣法国籍遣使会神父卫儒梅到天津传教。卫儒梅和1866年前来接替他的谢福音神父(1820年―1870年),以及孟振生主教从欧洲带来的仁爱会修女,隐蔽在东门附近的深宅大院中,开办仁慈堂养病院。
1862年春,卫儒梅获得位于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楼旧址及其西侧崇熹观15亩土地。1869年5月16日,谢福音神父拆毁了望海楼和崇禧观旧址,年底建成天津第一座天主教堂——胜利之后堂(圣母得胜堂),堂身长30米,宽10米,俗称望海楼天主堂。建成后次年的1870年6月21日,即在天津教案中被焚毁,两位神父、十位修女被杀害。[注 1]
天津教案发生后,外侨移居租界,1872年,在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圣路易教堂(即紫竹林教堂)。
1900年夏,天津是义和团运动的中心之一,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事变平息之后,天津的天主教徒增长至3万人。
1912年4月27日,罗马教廷颁发诏书,宣布从直隶北境代牧区分设直隶海滨代牧区。并委任北京教区副主教杜保禄(法国籍)为本教区首任主教。
杜保禄在紧邻天津法租界西南面的老西开兴建新的主教座堂——西开教堂,并在教堂附近陆续开办了西开小学、若瑟小学、圣功小学、若瑟会修女院法汉学校(今天津市第21中学)和天主教医院(今天津市妇产科医院),形成一大片教会建筑群。
1924年12月3日,直隶海滨代牧区以主教座堂所在地名称更名为天津代牧区。
天主教在天津传教主要沿津浦铁路,向津南各县发展,至静海、沧州、盐山、南皮一带。今天津市所辖蓟县、宝坻、武清、宁河等县当时属北京南堂(宣武门天主堂)管辖。
1923年,由北京助理代牧文贵宾(法国籍)接替杜保禄任天津代牧。
1946年4月11日,罗马教廷宣布在中国正式建立圣统制,天津代牧区也升格为天津教区。
1951年,外籍神职人员被驱逐出境,暂由副主教赵振亚主持教务。1953年2月,罗马教廷任命赵振亚为天津教区署理主教。
“文革”期间,教会活动完全被禁止。
1980年8月15日,西开主教座堂重新开放,随后教区各堂口开始逐步归还。
1982年,易县教区刘书和主教祝圣李思德神父为天津教区正权主教,祝圣石鸿祯为天津教区助理主教;同年8月,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祝圣留守天津教区的遣使会神父石洪臣为天津教区辅理主教。
1992年,未获罗马教廷承认的爱国会主教李德培(1963年自选)去世,石洪臣不听罗马教宗劝阻,接受第二次祝圣并公开加入爱国会,将天津教区分裂为二。教廷拒绝承认他的身份。
2005年3月3日,天津教区辅理主教石洪臣逝世。
2007年6月30日,教宗本笃十六世发表《致中国教会信函》后,2008年上半年,天津教区实现以天津教区正权主教李思德领导下的地上地下教会大合一。从而结束长年的分裂局面。3月14日,全部地上教会神父服从李思德主教。[1]。2019年6月8日,李思德主教在蓟州区上仓镇梁庄子病逝。[2]
2024年8月27日,默尔爵·石鸿祯公开就任天津教区主教[3]
1912年代牧区成立时,教徒人数为34000人。到1935年,教徒增加到5万余人。2005年,天津教区拥有教徒10万人。
1912年代牧区成立时,有堂口13处;到1935年,堂口有23处。目前天津教区共辖教堂25个,其中市区3个,分别为西开堂、望海楼堂和富辛庄堂[4]。
主教座堂:原圣味增爵堂,现圣若瑟主教座堂(老西开堂),天津市和平区西宁道9号。
前主教座堂:圣母得胜堂(望海楼天主堂)
1914年,主教杜宝禄在望海楼教堂设立了大、小修道院,共有大小修道生40名。小修道院为初级班,学习相当于中学水平的基础知道和拉丁文。大修道院为高级班,学习哲学、神学、教会法典等专业知识。大修道院毕业后即可升为神父。同年在西开教堂东侧营口道与西宁道转角处建成二层楼房136间,随迁至此。1918年,遣使会在北京阜成门外开办华北地区联合大修道院。天津教区只设小修道院,在该院结业后,再转入北京大修道院。
直隶海滨代牧区宗座代牧
天津代牧区宗座代牧
天津教区主教
天津教区主教(自选自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