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的公立市级重点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是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建校于1952年,1953年成为天津市市级重点中学。1955年,二十中学迁入湖北路59号。2007年二十中学示范校建设竣工[1]。前身由天津私立浙江中学和津华女子中学合并而成。高中部设立于和平区湖北路59号,初中部设立于和平区泰安道13号。湖北路校区主楼为天津英租界时期英国文法学校的主楼,校园内种有法国梧桐、金银花、海棠,枝繁叶茂绿荫环抱。
”立德立功,明达明辨“ “勤奋进取,知书达礼”
二十中学现有教职工210名,其中43%的教师具有高级专技人员职称。二十中学曾先后培养出10名天津市特级教师,3位和平区首席教师。此外还有区级名教师11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20人,多人被评为国家、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市级优秀园丁、优秀班主任、青年师德标兵。[2]
语商教育
姓名 | 就任 | 离任 | 备注 | |
1 | 张亚丽 | 1952年4月 | 1953年2月 | |
2 | 沈慧儒 | 1953年2月 | 1957年10月 | 1954年力促二十中学 搬入原英国文法学校校址 |
3 | 魏偕元 | 1957年10月 | 1968年5月 | |
4 | 李文起 | 1968年1月 | 1969年11月 | 革委会主任 |
5 | 王玉桓 | 1968年5月 | 1972年4月 | 革委会主任 |
6 | 姜籍甫 | 1972年4月 | 1975年9月 | 革委会主任 |
7 | 张茂春 | 1975年9月 | 1977年7月 | 革委会主任 |
8 | 魏偕元 | 1978年5月 | 1980年9月 | 1980年调至天津教育学院任院长 |
9 | 贾淑娴 | 1983年8月 | 1994年10月 | |
10 | 赵淑珍 | 1994年10月 | 2004年4月 | |
11 | 王晓驰 | 2004年4月 | 2010年12月 | 2010年12月 任校党委书记 |
12 | 张永泉 | 2010年12月 | 2015年12月 | |
13 | 王杰 | 2015年12月 | 现任 |
1950年,9月9日,天津市教育局任命私立浙江中学原正副主任委员张亚丽、高治中代理正副校长职务。
1951年,8月,私立浙江中学和津华女子中学两校合并,名浙江中学。
1952年,4月,浙江中学由天津市教育局接收,按全市公立学校教目顺序排列,定出校名天津市第二十中学至今,由原浙江中学校长张亚丽任校长。初成立时,学校“地跨二区、校分四舍”,即总校在赤峰道与河北路交口,一分校在总校后身,二分校在河北路上,音乐教室在一分校对面。
1953年,2月,张亚丽调离,至河北大学任副教授。天津市教育局派沈慧儒出任校长。
1953年,确立为市级重点中学,并承担教学改革和学制改革试验的任务。
1954年,天津市政府批准将市民政局办公用房(今和平区湖北路59号原英国文法学校)归属天津市第二十中学。
1955年,学校由赤峰道校区搬入湖北路校区。
1955年,天津市政府将第二十一业余中学安排到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利用教室晚上上课。
1957年,10月,因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运动,校长沈慧儒被划为“右派”,停止一切职务,留在资料室工作。
1958年,沈慧儒被撤销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
1958年,9月,天津市第二十中学与新华区中心小学(现重庆道小学)、新华区第一幼儿园(现和平区第一幼儿园)合并,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幼儿部。
1959年,沈慧儒被取消右派身份,即“摘帽右派”,教初中历史课。
1960年,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确实表现改好了的右派分子的处理问题的决定》,沈慧儒成为中国第一批正式宣布摘掉“右派”帽子名单中的一员。[7]
1960年,3月,开始“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中学学制六年改为四年,教材采取“删繁就简”,并将初一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小学学制六年改为五年。幼儿园实验大班儿童学习语数的初小的内容,故亦称为“中、小、幼一条龙”试验。
1961年,组织教员至北京参加学制改革试验展览。决定采用景山学校的“十年制”教材,调整学制,改为“十年一贯制”。
1963年,撤销了“一条龙”管理体制,幼儿部与中学部小学部分离。
1964年,4月,教育部发行中学提高程度统编教材,决定采用该教材,故调整学制,改为“九二制”即“十一年一贯制”。由于学制的不断调整,学校组织机构也的相应的变化。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开始停课。原校长沈慧儒惨遭迫害毒打,于9月17日自杀去世。
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成立二十中学革命委员会。8月,学制改革试验停止,中学部与小学部分离。
1969年,11月,恢复党支部。
1972年春,为贯彻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学校党支部、革委会、工宣队、军宣队联席会议决定:“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学校领导与教师带领70届100多名学生在西郊区大、小南河南洼的100亩撂荒盐碱地上与永红公社、大小南河生产队合作进行改造监碱地和校办农场基建工作。三年内,建造牲口棚、铡草室、饲养员室、大车棚共6间;100平方米猪圈一个; 学生宿舍4个,办公室4间兼住干部老师;教室两间;阅览室一间;200平方米200人礼堂一座,100平方米食堂(兼烧水锅炉房)一座;抽水泵房;井房一间。完成农场房屋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占地约20亩。挖沟洗碱,平整土地,改造盐碱地80亩(大田65亩,园田5亩,稻田10亩),打谷场1亩。
1975年,进行半天劳动生产、半天上课的教学改革。例如有,
语文:以语文教学写为龙头,带动听、说、读教学与农村调查相结合的大语文改革;
生物:植物生长条件与农作物(玉米)种植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改革;
化学:酸、碱、盐教学与盐碱地改造相结合的改革。
每年学生由教师带领分期分批来这里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完成课程。校办农场实现自给自足,每年,为学校教职工提供40斤稻米,为学校食堂提供肉、菜。
1978年,3月,天津市教育局重新确立二十中学为市级重点中学。5月,军宣队、工宣队相继撤离学校。学校革委会撤销,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79年,9月11日,沈慧儒追悼会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中共天津市委、市革委、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民进市委、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等送了花圈。沈慧儒的“右派”身份得以平反。
1982年,学校实验大楼峻工,内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现为学校食堂)
1983年,原英国文法学校校长伍德(John Emmett Woodall)率五十多人的校友团来校寻记忆之根,并向学校赠送其早年穿过的校袍。自此,校探访人数渐多,沟通渠道逐渐通畅。
1985年,校办农场变卖。今农场农舍已被拆除,改建为小南河渔业公司办公室接待室,农田改作鱼塘。
1991年,主楼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1995年,创立公办民助双菱中学,时为初中校。1998年改为完中校。2007年转制为私立校。校址原在湖南路3号(原电子职校),后曾迁往泰安道13号(原59中),今在湖北路2号(原21中)。
1996年,建立了全校闭路电视系统、对讲系统、编辑系统以及校长视听系统,改建了教师办公专用机房。
1999年,天津市教育局将原电子职校(南海路3号)校舍调归天津市第二十中学。该校区校舍进行全面装修,建成多媒体网络教室,操场南盖起两层实验楼。
2006年,7月12日,示范校建设工程开始打桩。英国文法学校主楼彻底大修。
2007年,5月,操场西教室、传达室拆除。办公部门临时迁往南海路校区。
2007年,8月,示范校建设竣工,建筑面积25955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与老校舍一致。已拆除的潘复楼移址重建,作为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办公行政楼。南海路校区归还教育局。
2008年,春季学期,学校职员陆续搬入新办公楼,潘复楼正式启用。
2009年,3月,西后院建设为人造草藤球运动场。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有校舍2处、主要建筑有教学楼4座、多功能办公楼2憧:
湖北路校区:占地面积25955平方米,建筑面积共25,955平方米:
|
|
|
|
|
建设路校区:占地面积6,578平方米,建筑面积7,797平方米: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其校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时期国民中心小学,1949年以来,先后更名为五区中心小学、新华区中心小学、二十中附小(二十中学小学部)、重庆道小学。2002年8月与南京路小学合并,恢复校名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目前校区在原南京路小学校址。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640人。学校占地面积2448平方米,建筑面积3461平方米。(此小学除借用名称外,其他与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无关)[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