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守(日语:天守/てんしゅ Tenshu */?),又称为天守阁(日语:天守閣/てんしゅかく Tenshukaku),是日式城堡中位于顶端的阁楼和屋顶部份,也在视觉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环,具有瞭望、指挥的功能。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天守也是封建权利的象征之一,代表拥有者有著强大的武力。
天守有时也写成“殿主”、“殿守”、“天主”,明治时代以后又出现了“天守阁”的新称呼。某些日式城堡中,较小的多重城郭根据其间程和规模被称为小天守、副天守和中天守。有很多小天守时,则根据其方向命名。附于主体城郭的城郭会称之为続橹,附于天守的称之为附橹,它们统称为附属橹。
江户时代很少将天守作为居住空间,城主一般在本丸、二之丸和三之丸建造的御殿中处理政治事务以及日常生活,天守主要用作储存。江户时代初期有时忌惮在向德川幕府的报告时称城楼为“天守”,而现在这些起象征作用的城楼统称为天守建筑。安土桃山时代末,天守定位为最后的防御处,并常建于本丸,由围墙环绕。
“てんしゅ”的汉字表记一开始有“殿主”、“殿守”、“天主”等。而“天守阁”则是明治时期前后开始使用的俗称。
大天守和小天守的“大”和“小”字在《金城温古录》蓬左文库本的假名为“オウ”和“コ”(鹤舞図书馆本则为“ヲホ”和“コ”),总体读作“オウテンシュ”和“コテンシュ”。此外《金城温古录》里一般论只有一例“大天守”的表记:尾张藩使用了“御天守”而非“大天守”。
最早的天守起源于室町幕府最后一代将军足利义昭,位在室町第的御所建立,当时的名称为天主[1],织田信长增建岐阜城时则称为“天守”,这座四重[2]天守也是名称由“殿守”演变成“天守[3]”的转捩点,信长增建安土城则是第一个超过五重的天守。在安土城的“天主”前有很多被称为“殿主”、“殿守”的四阶橹,如伊丹城、信贵山城、多闻山城、乐田城及江户城的静胜轩。最早消失及使用寿命最短的天守阁则是安土城的天守。
“现存天守”是指自江户时代或更早以前已经存在,并一直保留到现代的天守。相对而言,现时日本大部分其他天守属于复元天守、复兴天守或模拟天守,皆是二战后重新建立。作为现存天守,大都符合以下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
日本自明治6年(1873年)颁布废城令起,开始拆毁各地城堡,最后约保留了60多座。后来这些要塞多被日军拿来作为军事驻地,因此二战时成为美军空袭轰炸的目标,不幸大半毁于战火。现在只剩下12座,其中5座列为国宝,7座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所以有“十二现存天守”、“国宝五城”、“七重文天守”等通称用语。国宝五城中的姬路城于1993年登录为世界遗产,成为日本第一个登录的世界遗产。
昭和年代后,为了地域振兴,开始重建天守。
至少在外观上复元因火灾・天灾・破却・战灾而消失的天守,分成木造复元天守和外观复元天守。
确实存在过,并在原本的场所重建(不论是木造・RC造)的天守之中,因史料不足,在重建时规模、设计有所改变的天守。
城确实存在过,但在历史上无天守或是天守存在与否不明的城所建的天守。
主要指以下的天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