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城是台湾清治时期道光年间由民间仕绅于今天台中市大甲区所兴建的城池,城内市街的中心点即是大甲镇澜宫[1]。该城于日治时期的明治、大正年间逐步被拆除。[1]
沿革
大甲地区自雍正九年(1731年)大安溪口开设贸易港后,逐渐发展成大甲堡各庄的经济中心,而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鹿港巡检移驻大甲后,大甲街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1]。
道光七年(1827年),在仕绅林聪、林甲成等人提议下,开始集资兴建大甲城[1]。兴建时就近取材,城墙用的是大甲溪河床的溪石,外面再用石灰、黑糖与米饼混合成浆涂刷,周长五百一十丈,高二丈[1]。
到了日治时期,大甲城因为市区改正计画的缘故逐渐被拆毁,首先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拆掉城墙,两年后拆掉了东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拆掉了南门与北门,至于西门则到了大正年间(1920年代)才被拆毁[1]。
城门与市街
大甲城共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拱晨门”、西门“观海门”、南门“薰风门”、北门“湛恩门”,其位置分别位在今天大甲镇政路的土地银行附近(东)、孔雀路路娇姑庙旁(西)、顺天路林氏贞孝坊北边(南)、顺天路258号北门土地公庙附近(北)[1]。
城内主要市街呈现十字型,其南北大道即是今天的顺天路,当时称为“大街”,宽六尺;城中心为镇澜宫,城的西北边有文昌庙,东北边有旧大甲城隍庙址在今天的民生路与镇澜街的交叉口一带,而官府衙门则在大甲第一市场对面,其中巡检署即顺天路电信局、邮局一带,守备署与兵营则在今天的武营路一带[1]。至于集市则有北门街的米市与三角街的鱼市等[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