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生围 (英语:Tai Sang Wai)是一个位于香港元朗新田的地方,即现今锦绣花园一带。大生围村是一条重置村落,是隶属于新田乡乡事委员会的非原居村,可选举居民代表。大生围村位于原玻璃围,被多个渔塘包围,座落锦绣花园、南生围和壆围之间。
大生围约建于1880年代,于1904年的新界地图中已被标示。起初,一名从广州番禺南来的军官在新田购入这片占地约1100亩的荒地(相当于锦绣花园的总面积)。20世纪初,有人在后海湾濒海一带搭建寮屋聚居,将土地开垦成咸水田。村民主要以种植稻米、饲养鸡鸭为生,闲时出海捕鱼补足生计。后来,村民与业主陈启明达成协定,定时向业主缴纳约半数谷收代替金钱作为地租。业主于大生围的中心设立“围馆(管)”,由司理管理土地和业务。出于防卫考虑,围管建于一个四方形池塘的中心,即现今锦绣花园金竹北路和银杏路交界。[1][2]
1950年代,大生围周边的土地陆续发展成养鱼虾的基围,经过挖泥、筑壆、引水建成,收入比种植稻米更高,这些基围有玻璃围、联兴围、米埔联益围等。 1960年代,元朗稻米种植开始式微,1963年年初,业主将大生围土地以港币90万元出售予新荣华企业公司,新业主将一部份稻田改建成渔塘,并一度计划将地皮发展成大型乡村俱乐部,于是禁止农民开耕,但又未作出充足赔偿,村民向元朗理民府作出抗议。有村民到邻近察洲和榕树围农田工作,再被不明人士破坏水闸引海水浸坏农田。当时大生围住有58户,共300至400馀名居民,学童主要到邻村的壆围公立学校读书。[3][4]
1970年代初,大生围转手予加拿大海外建筑有限公司,新业主将渔塘填平准备作大型卫星市镇住宅发展,地皮在等待发展期间曾租用予邵氏电影公司拍摄《十三太保》。[5][6]1975年,锦绣花园开始分阶段动工兴建,期间有不同环保团体担心计划破坏生态、影响野生雀乌栖息地,唯反对不果。[7][8]发展商填平旁边玻璃围的基围兴建四排共70间两层高石屋,供大生围村民迁入居住,新村即为大生围村,于1980年落成入伙。而在发展商和新界乡议局的财务支持下,大生围公立学校得以于1977年开办。[9]后来,有新村村民再将玻璃围基围改建成渔塘,经营至今。[10][11]
1991年,《城市规划条例》就乡郊地区加入发展管制。1995年,规划署委托顾问公司进行“后海湾地区鱼塘生态价值研究”,报告建议将后海湾一带的鱼塘划为湿地保育区作保育,并将保育区以外的五百米范围划为湿地缓冲区。1999年,后海湾湿地缓冲区落实,大生围村被划入范围之内,而大生围周边的渔塘则属于《拉姆萨尔公约》下的湿地保育区。[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