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具足虫
浪飘水虱科深水虱属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王具足虫(学名:Bathynomus giganteus[注 1];或称巨型深水虱、巨型深水虱、巨型深海大虱[1]、巨型等足虫[2]、深海水曱甴、深水穿山甲[3])是大王具足虫属的一个种,栖息在西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310至2140公尺深海里。
法国动物学家阿尔冯斯·米尔恩-爱德华兹是首先描述此物种的人[4]。他于1879年在墨西哥湾捕获一只大王具足虫的雄性幼虫[5]。该消息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和社会大众,因为其时只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如查尔斯·威维尔·汤姆森提出的“深海有生命论”的观点。1891年首次捕获到大王具足虫的雌性幼虫。
身体特征
成年大王具足虫的体长可达19—37厘米[4]。这样的巨大体型在节肢动物中是很少见的,其他的一些等足类动物大多只有1—5厘米。身体是腹—背压扁的,由坚硬的鳞片状钙质外骨组成。在这种情况下,鳞片在上与头部、在下与尾部都是合为一体的。[6]
大王具足虫有近4,000个平面小眼组合而成的复眼。无柄的复眼在头部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大王具足虫还有两对触须。[6]
大王具足虫有七对关节肢,第一对关节肢进化成颚足,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颚处。腹部有5块被称作pleonites的鳞片,每块鳞片都有1对双肢型附肢,作用是能够在水中行动。带有呼吸构造的扁平腹肢起著鳃的作用。[4]
大王具足虫一般为淡紫色。有声称捕获76厘米的个体,但可确定的记录最大为50厘米。[7]
生态地位

大王具足虫可栖息于170米至2,140米深、昏暗无光、摄氏4度的海域[8],80%生活在365—730米的深度[9]。它们一般在滋泥或黏土层中独自生活。
大王具足虫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肉食性动物,主要食用海洋生物的尸体,如鲸鱼、鱿鱼等海洋动物。此外,它们也会主动猎食一些行动缓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参、海绵、线虫、放射虫等海底动植物。有时会捕食鱼类、攻击捕鱼网等。它们可以忍受长期的饥饿,如饲养于日本三重县鸟羽水族馆的大王具足虫在绝食5年43天后才死亡[10][11][12]。
1990年,东澳大利亚海洋食腐动物探索计划(Scavengers of East Australian Seas expedition, SEAS)开始研究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甲壳纲动物。他们发现深海巨大现象,即海底越深动物越少,但物种个体越大。在澳大利亚的深海水域发现的大王具足虫的体型可以与在墨西哥或印度发现的相比拟。[13][14]
繁殖方式
大王具足虫的季节性繁殖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这应该是因为夏天的食物短缺所致。成年母体在性活跃期会长出一个育幼袋。大王具足虫的卵是所有无脊椎动物的卵中最大的。虫卵都被安置在育幼袋中度过孵化期。如果一个正在孵卵的母体大量进食,可能会导致身体膨胀从而使得虫卵被挤出育幼袋。[15][4]
本种的繁殖系统与其它等足目相似,虽然体型远比其它同类大,但其育幼袋里的卵却只有与其它同类相同的数目,因此其卵的大小是随着其体型同比率放大。[16]
当大王具足虫从育幼袋中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成虫的微型版了。它们不再属于幼虫阶段,除了一对胸部附器外,其他部位都已充分发育。[15][4]
料理
因为大王具足虫难被捕获且没市场销路,所以商业捕鱼业对它没有很大兴趣,即使如此,香港西贡的餐厅[3]和日本的一些水族馆[17]仍有大王具足虫的料理;虽然在日本常被拿来吃的其实是大具足虫。它的肉质比较像螃蟹和龙虾[3]。2023年5月,一家台湾拉面店推出大王具足虫拉面,引起一波风潮。但实际上推论东沙群岛捕获物种应为詹姆斯具足虫,而非大王具足虫。[18]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