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熊座SU (SU UMa)是北天拱极星座大熊座的密接联星。它是一颗周期性的激变变星,其幅度从峰值的10.8等至基值14.96等不等[2]。依据视差位移,该系统与地球的距离是mas 4.53 [1],相当于719光年。它正以相对于地心每秒27公里的径向速度远离地球[3]。
观测资料 历元 J2000 | |
---|---|
星座 | 大熊座 |
星官 | |
赤经 | 08h 12m 28.26946s[1] |
赤纬 | +62° 36′ 22.4280″[1] |
视星等(V) | 10.8 – 14.96[2] |
特性 | |
变星类型 | 大熊座SU[2] |
天体测定 | |
径向速度 (Rv) | +27.0[3] km/s |
自行 (μ) | 赤经:+6.582[1] mas/yr 赤纬:−24.538[1] mas/yr |
视差 (π) | 4.5347 ± 0.0286[1] mas |
距离 | 719 ± 5 ly (221 ± 1 pc) |
绝对星等 (MV) | +5.1[4] |
轨道[5] | |
绕行周期 (P) | 351±0.000043 d 0.076 |
倾斜角 (i) | 42[4]° |
近心点 历元 (T) | ±0.0015 HJD 2,446,143.6672 |
半振幅 (K1) (primary) | ±7 km s–1 59km/s |
详细资料 | |
白矮星 | |
质量 | 0.8[6] M☉ |
温度 | 28,000[6] K |
红矮星 | |
质量 | 0.105[7] M☉ |
半径 | 0.167[7] R☉ |
其他命名 | |
参考资料库 | |
SIMBAD | 资料 |
这颗变星是莫斯科天文台的利迪亚·采拉斯卡亚(L. Ceraski)在1908年发现的[9]。它被分类为双子座U型变星或矮新星[10]。自1926年以来的观测显示,这颗变星经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喷发:亮度范围在11.6-12.9星等的短周期,最大值持续约两天,亮度范围在10.4-11.8的长周期,最大值延长至13天。后者的事件被称为"超级最大化" [11]。后续发现类似的矮新星,因此大熊座SU现在是这一子类变星的原型[12]。
这是单谱线的光谱联星,轨道周期1.83小时[5]。它由白矮星组成,通过吸积盘从伴星那里获取物质。这个吸积盘不稳定,会定期的爆发,增加系统的亮度[13]。对于大熊座SU,来自伴星的吸积率是×10−13 M☉·yr−1 9.8[14]。在白矮星附近发现X射线发射,在爆发时会下降4倍。理论认为这种发射来自白矮星与其吸积盘间的边界层[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