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后三佛塔,又称上万村摩尼教石雕造像,是指于2009年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柏洋乡塔后村发现的八块-清朝时期的造像石板[1],经学者考证为摩尼教(又称明教)遗物[2][3]。在福建发现摩尼教神像的消息传到伊朗后,引起当地宗教学者的兴趣。虽然摩尼教发源自古代伊朗(当时称为波斯),但该教在其本土早已消失,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物。因此福建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有摩尼教神像和浮雕实物的地方。[4]这些造像以及同时期在福建发现的其他摩尼教遗物被列入福建十项重大发现之一。[5]

Quick Facts 上万村摩尼教石雕造像, 材质 ...
上万村摩尼教石雕造像
Thumb
仿制的塔后三佛塔石构件,展于霞浦县博物馆
材质石质
文字汉文
年代明朝,编号B为清朝文物
发掘于2009年
国家/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现存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柏洋乡塔后村上万
Close

简介

Quick Facts 塔后三佛塔, 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
塔后三佛塔
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霞浦县柏洋乡塔后村上万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清
认定时间1986年2月
Close

三佛塔与临清桥一起被列入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6]。八块石板分别被编号为A1、A2、B、C1、C2、D1、D2、E,本是用于装饰三佛塔和瞪公石塔的构件,石板上的题刻说明三佛塔是明朝正德六年所建;根据黄亦钊的《塔后村文物杂记》所载,三佛塔原是三座塔,一大二小,后于文革期间被拆毁。[7]

  • A1:这尊造像是三佛塔其中一座的主神像,已基本损毁,只残存背光。背光以日轮和月轮为设计概念,内部有放射状的光芒纹样,外围装饰有祥云。经宁德文博部门的锺亮、欧东海和吴春明鉴别,疑与摩尼教的“朝拜日,夜拜月”之信仰模式有关。如果结合底座、云纹、背光整体来看,造形则如同一棵树。而树在摩尼教中有特殊地位,该教所崇拜的明尊被喻为“活树”,暗魔英语Prince of Darkness (Manichaeism)被喻为“死树”。《明教的新发现》一文的作者陈进国判断此像乃是明教所崇拜的第五佛——摩尼光佛像。[8]
  • A2:这尊造像属于三佛塔中另外一座塔的主神像,雕刻一尊坐于莲花台上的神像,结跏趺坐,身穿袖筒宽大的袈裟,置于座前的双手被长袖遮住,盖在额头部位的头巾上饰有摩尼珠。脑后刻有圆形头光,身后还有一圈背光,其外围装饰云纹。经研究认为背光代表日月,该像很可能是“大圣贞明法性电光王佛”或称“灵明大天电光王佛”,即光明童女。[9]霞浦文书”中的《兴福祖庆诞科》就有奉请“大圣贞明法性电光王佛,大圣延生益算夷数和佛,大圣长生甘露摩尼光佛,愿降寿筵,证明修奉”这样的经咒。[7]
  • B:这块石板上刻三尊并坐的雕像,原为清朝瞪公石塔构件。三尊皆有头光,中间塑像结跏趺坐,戴方冠帽,穿无扣的宽袖衣,胸前装饰有打作蝴蝶结的绣带,双手外露结印。其蝴蝶结状的绣带与泉州市晋江市草庵摩尼光佛像的造形特征相近。左边造像带帽束装,双领结宽衣,长袖遮住双手,类似文像。右边造像未带帽,双手露于袖外,左手抱一物疑似猴,右手压一物类似犬,近于武像。经研究认为中间神像系北宋明教名人林瞪像,左边文像是康元帅,右边武像为温元帅。
  • C1C2:此二像是站立姿态,来自三佛塔,应为左右对称的造像。两像均穿宽体连衣长衫,带圆锥帽,腰系绦带,带结垂于前腹。C1手持铃铛,近似女性;C2手持金刚杵,近似男性。这两尊造像表现的应该是摩尼教的在家听者,即非出家人。[7]
  • D1D2:为三佛塔构件之一,均为站在莲花上的立像。D1白衣白冠,右手持锡杖,左手握住两根过肩长物,疑为两绺长发,类似女修道士。D2为僧侣装扮,长袍宽袖,双手合十,脑后有头光,似为男修士。这两尊像表现的应是摩尼教的选民。[7]
  • E:中间雕刻一尊站立在云峰上的人像,穿紧袖素衣及短裙,手足皆外露,类似胡人装扮。其双手平举张开,仿佛举着火把;手上还系着飘扬的帛带,在人像两侧“飞舞”出一种特定的图案。经研究认为该造像同摩尼教崇拜光明有关。[7]

另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