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坦克杀手(德语:Panzerschreck)是二战中纳粹德国基于缴获的巴祖卡火箭筒研制的反坦克武器,也是其官方称号“54型反战车火箭步枪”(Raketenpanzerbüchse 54,缩写为RPzB 54)的昵称,它是一种口径为88毫米,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5日) |
当德军部队在非洲缴获了美军的M1巴祖卡(Bazooka)火箭发射器,他们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反坦克步枪与之相比的众多缺点,并迅速将其送回本土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巴祖卡几乎就是简单的一支铁管,加上一组火箭弹,容易大量生产,并且可以迅速装填。
德国工程师对巴祖卡的优良设计表示认可并进行了逆向工程,除了将口径从巴祖卡的60毫米扩大至88毫米外,在弹头方面借用了德国现有的43型反坦克火箭筒的底火引信的4312型反坦克火箭榴弹(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 4312,简称RPzB.Gr 4312)进行加长(从490毫米加长至650毫米)、改用电子引信制成的4322型反坦克火箭榴弹(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 4322,简称RPzB.Gr 4322),于是便诞生了著名的RPzB 54火箭筒,与巴祖卡不同,它的火箭弹在飞离发射管以后会继续燃烧喷射,而且弹头带有尾翼拥有更强稳定性,所以有着更强大的穿透力和高达150米的射程,在1943年开始投放部队使用。
早期生产的RPzB 54长164厘米,不装弹重9.25公斤,火箭弹发射后2米距离内会继续燃烧灼伤使用者,所以必须佩戴防毒面具、耐焰斗篷和钢盔发射。于是1943年10月量产的RPzB 54前端安装了保护使用者的钢制护盾,成为更广为人知的形象。但受制护盾导致武器空重增加至11公斤,也有人继续拆掉护盾佩戴面具发射。因此于1944年少量生产了一种特制型号RPzB 54/1,在缩短炮管和改进火箭弹后换取射程增加到了180米,因此成为德军在二战后期步兵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尽管因其体积粗大且价格昂贵(一支RPzB 54成本要70马克,铁拳系列只需15至25马克),RPzB 54比后期诞生的铁拳反战车无后坐力炮生产量(约825万支)要少很多,据统计RPzB 54系列有314,895门的总产量。
其使用的火箭弹,因为气温对燃料燃烧速度的影响,分为夏用和冬用两种,护盾上的瞄准具也相应作出调整,火箭弹速约105米/秒。
战争后期还曾研制过威力更大的100毫米口径版本,但是产量极少且欠缺资讯。
RPzB发射时会从前端和后端产生大量的烟雾,因此得到了“烟囱”这个绰号(德语:Ofenrohr)。这也使得 Panzerschreck 小组在发射后会立即被发现,必须迅速更换位置以免成为敌人目标。
虽然如此,相比起它的原型,美军的巴祖卡,RPzB 54还是有巨大的优点。早期的巴祖卡很难穿透当时德国重型坦克的100毫米装甲。相比较起来,虽然更重,但是RPzB 54和铁拳系列在0度的入射角可以穿透200毫米的轧压均质装甲,60度偏射角对同级装甲的穿透力也能达到160毫米,30度偏射角的穿透力亦有90毫米,在当时没有任何坦克可以对抗。
其一发足以击毁任何的盟军坦克的威力,如果再加上经验丰富的战斗小队,就足以成为盟军装甲车辆的噩梦。有鉴于此,盟军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来对抗威力强大的RPzB 54和铁拳火箭筒,例如在装甲上堆放沙包、实心木板或备用履带等措施,但受制反战车高爆弹的锥形装药金属射流的强力贯穿特性,这些额外防护实际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Panzerschreck 在反映二战的电影,电视作品中频繁出现,包括诺曼第大空降,雷霆救兵,在各种与二战有关的电子游戏中也作为最强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登场,比如使命召唤、英雄连队、荣誉勋章系列与德军总部:黑曜阴谋等等,在2002年推出的电脑游戏战地风云1942当中,选择做轴心国反坦克兵的玩家也使用 Panzerschreck ,在日本动画机动战士GUNDAM中也有引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