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液化(英语:Soil liquefaction)是地震工程的一个术语,指土壤地震的压密作用,造成原本在深层土壤的水份被挤压到表层,土壤颗粒间的有效应力下降为零,土壤失去剪应力强度,呈现如液态的状况。当地表承受不住地下水压力时就会破裂[1]

Thumb
1964年新潟地震中因土壤液化倾倒的房屋
Thumb
2011年基督城地震中因土壤液化下沉的房屋
Thumb
2011年基督城地震严重液化的道路

土壤液化主要出现在分布深度较浅,充满水的砂质土壤粘土,且其底部排水较差。通常在外力反复震荡下(如地震),松散的土壤因受到压缩,内部空隙减小,而挤压孔隙水,导致空隙内水压升高,砂粒间的结合力减少或消失。当水压升高至超过土壤内承受的外部压力时,加上水分不能从地底排出,就会产生土壤液化。液化时砂与水混和成如泥浆般的液体,使土壤失去支撑力,造成房屋倾斜、地层下陷、地下管线破裂或上浮[2]

最容易发生的液化的土壤是年代比较轻(如近一万年的冰河时期)的细沙,或颗粒大小相当且排列整齐的泥土中,地层只有数尺厚,富含水分。这样的地形通常可见于河岸海岸、旧河道填土造屋、海埔新生地[2]或因风力而堆积而成的沙丘中。土壤液化的例子有流沙流粘土浊流地震液化等。

定义

当土壤受到剪切应力时,其相互之间的有效应力英语effective stress趋于零,称为土壤液化[2]。有效应力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地震液化

地震液化是城市地震危害的主要来源。震荡致使孔隙水的压力增加,土壤剪力强度降低,从而使沙粒的表面张力减小。如果地表刚好有一层较薄的地面,水压会有可能带着沙土喷出地面,这就是所谓的“喷沙[2]

流沙

流沙的成因是充满水分的松软泥沙,并受到外力的刺激。当水分被沙堆包围不能泄去时,水和就形成了不能承受重量的液态土质。流沙可因静态水、上涌水(如地下水)或地震等因素形成。在有上涌水的情况下,水的冲力抵消了重力,致使泥沙颗粒悬浮。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震动会加大地表水的水压,导致了砂石的液化及泥沙的堆积。这两种情况,液化的地表失去了承重能力,导致地表坍塌或者地面建筑物倾斜。

包含水分的沙土外表看可能干爽结实,但如果压力改变或受到突然震荡,泥沙颗粒之间的水向沙层上方渗透,逼迫沙粒分开,沙堆扩大。这时沙粒之间会形成一层水垫,形成流沙。陷入流沙的物体会下沉,直至于与流沙比重相当的深度,并因浮力悬浮于该深度。

发生案例

Thumb
阪神大地震时的土地液化

日本

Thumb
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的土壤液化现象(东京都新木场
Thumb
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液化的发生地点、由清水建设的描述。
1964年6月16日 新潟地震
信浓川河畔以及新潟机场等地发生。
1995年1月17日 兵库县南部地震(阪神大地震
神戸市港湾人工岛六甲人工岛等地大量液化现象。
2004年10月23日 新潟县中越地震
小千谷市长冈市与板町柏崎市等地建于水田和湖泊上方的楼房地基发生土地液化。
2011年3月11日 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东日本大震灾
在关东地区1都6県96市町村发生土地液化现象[3][4]

2016年4月16日 熊本地震

阿苏火山口日语阿蘇カルデラ附近的黑川沿岸,地震引发的大规模地壳移动导致土地液状化发生[5]

2018年9月6日 北海道胆振东部地震

札幌市清田区里冢,北广岛市大曲并木地区等发生土地液化。此外,札幌市东区东15丁目屯田通的部分路段(札幌市营地下铁东丰线荣町-环状通东段及北侧的道路)约4km区间地铁上方道路发生陷落、液化等现象[6]

美洲

1906年 旧金山大地震
当时土壤液化的用词还不存在、经过多次地层变化的纪录之后、才被归纳在文书档案中。
1964年 阿拉斯加地震
1985年 墨西哥大地震
1989年 洛马.普雷塔地震
Thumb
旧金山市滨海地区。洛马.普雷塔地震发生时的步道液化损害情况

纽西兰

2011年 坎特伯雷地震
基督城内发生。

台湾

2016年高雄美浓地震,土壤液化造成台南市安南区溪顶里部分民宅倾倒。 以内政部土壤液化公布图,六都当中的密集都会区,以台中市最没有土壤液化风险。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