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简称台大人类学系、台大人类系,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研究兼教育单位,也是唯一同时培训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单位。其源于1929年所设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讲座”,在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该讲座收藏大量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与照片[1][2]。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以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济根据这些收藏结合史语所于中国大陆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学研究,创立“考古人类学系”。在此之后,该系所长期和史语所以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紧密结合,主导台湾人类学与台湾考古学发展,并培育出许多相关领域学者与专业人员。1956年该系设立研究所,1982年在当时之系主任李光周主导下,考古人类学系改名为“人类学系”并沿用至今。
此条目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2019年1月10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月10日) |
台大人类学系隶属于文学院底下,系馆旧址为已遭拆除的洞洞馆,目前暂居于台大水源校区行政大楼内,预计到人文大楼兴建完成后再迁入。馆内除了教学设备外,另设有贮藏室与标本室,分别存有与展示民族学与考古学标本。此外,馆内图录室原收藏大量图书与手稿则于1997年移交至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分别存放在一般图书区与“人类系图录室旧藏”。此外,该系所于1953年开始发行学术期刊《考古人类学刊》并延续至今。
台大人类学系历史的变迁,可大致分成四个时期。
1929年日本人创立台北帝国大学时,设有“土俗人种学讲座”,以培训台湾史前考古与民族学研究人才,和整理、收藏考古成果与民族艺品。
1945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原帝国大学并改名为台湾大学,此讲座亦更名为民族学研究室,并附属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1949年,政府迁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济指导下,于台湾大学文学院下成立考古人类学系,一方面继续研究殷墟为首的中国考古学和承袭日治时代以来的台湾考古学,另一方面又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与田野调查。之后,组织多次考古队,从事圆山遗址等台湾史前遗址的发掘,并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台湾原住民各族文化与生活方式。1956年,增设硕士研究所。1970年代又投入浊大计画等学术工程。
随著新考古学等新考古学理论引进台湾,时任系主任李光周认同美国新考古学提倡者Lewis Binford“考古学作为人类学”的观点,将考古学视为人类学的一种实践,因此于1982年更名为“人类学系”。
位于水源校区系馆二楼。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