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那和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梵文:Śāṇavāsi, Sambhūta,Sanakavasa,或 Shanavasa),又译为舍那婆斯、舍那婆数、舍那波私、舍那和修、奢搦迦、商诺迦缚娑。古印度佛教僧侣,相传为阿难弟子,证阿罗汉果,是先上座部大众部共尊的早期大师。

Thumb
越南河西省西方寺(崇福寺)商那和修像,藏于河内越南国家美术馆

汉传佛教中,以他为印度第四祖[1],列为异世五师之一,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中以其为印度第三祖。

名称

商那、奢那、设若迦、奢搦迦,是印度一种草名,可能是指大麻苎麻一类的植物,其纤维可做衣服。商那尊者之名,可意译为胎衣、自然衣、麻衣、纻衣[2][3][4]

生平

商那和修的生平,记载的并不多。

相传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出生,原是商人[5],于竹林精舍成为阿难弟子。在阿难于摩揭陀国毘舍离国间的恒河中涅槃后,居住在摩偷罗国优留曼荼山(Urumaṇḍa),在此传教[6]。相传商那和修付法给优波鞠多后,至罽宾修行[7]。在其晚年,优波鞠多弟子发生纷争,商那和修曾出面解决[8]

玄奘至印度时,在梵衍那国寺院中,尚保存了商那和修的铁钵与袈裟[9]

考证

流行于摩偷罗国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记载,奢搦迦尊者与弟子邬波笈多尊者等离世后[10],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后来的传说不断加工临终付法譬喻,如《阿育王传》和《阿育王经》增加了佛陀向大迦叶付法之说[11],异于《大般涅槃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的有关记载,更有弥勒佛将至大迦叶入灭处取释迦牟尼佛的袈裟之说[12]

印顺法师比对四个部派律藏五种记录后,认为商那和修可能参与了第二次结集。他认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是杜撰扩编[13],导致不能如《阿育王传》等所传说的那样,邬波笈多会见阿育王并参与到其大作佛事的活动中[14],从而有利于吕澂所支持的南传佛教阿育王于佛灭218年登位之说。

七百集结中,东西方的僧团,各自推举四位长老。在《十诵律》中记载的住在摩偷罗国僧伽遮僧伽蓝阿波大罗林的东方长老三菩伽[15],在《五分律》称为住在阿哹山的西方长老三浮陀[16],《四分律》称住在阿吁恒河山的东方长老三浮陀[17],《善见律毘婆沙》译为婆那参复多(巴利语Sāṇasambhūta[18],《巴利律藏》称为西方长老三浮陀舍那婆斯[19],这些记录中认为其为阿难弟子,应是同一人物的不同译名,印顺法师认为此人即是商那和修。

阿育王传》记载的第一次结集合诵了三藏,在商那和修因缘中,提及了七万七千本生经和一万阿毘昙随其入灭而失传[20]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