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林铁路谷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員林鐵路穀倉map

23°57′47.1″N 120°34′10.4″E

Quick Facts 员林铁路谷仓, 位置 ...
员林铁路谷仓
员林立库
Thumb
位置 台湾彰化县员林市静修路50号
建成时间台湾地区民国65年(1976年)12月10日
官方名称员林铁路谷仓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详细登录资料
Close

员林铁路谷仓,又称员林立库,是台湾历史建筑,位于彰化县员林市,为战后时期铁路建物代表之一,于民国92年(2003年)6月10日公告为历史建筑[1][2]。现规划为员林国际万花筒艺术馆使用[1]。由于台湾仅存二座铁路谷仓,除云林县斗南谷仓之外,另一座只能在员林铁路谷仓见到[3]

历史

民国60年代(1970年代),台湾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正值经济起步。为有效疏解港口之壅塞以配合政府谷物散装运输的一贯作业,在台湾区粮食发展基金会资金赞助下,购进现代化储谷设备,并提供革新货运服务,于民国63年(1974年)12月10日在彰化县员林镇惠农段土地动工兴建谷仓,民国65年(1976年)9月23日完工、同年启用营运,工程耗资新台币2,700万元,可有效提升谷物储运,为台湾铁路管理局货运服务总所的储运机构[1][3]

随著中山高速公路通车之后,为有效控制运输成本,民间食品加工业纷纷自行进口原物料,并自行设仓装谷,改由公路运输取代铁路运输;导致员林铁路谷仓仅营运7年后,于民国72年(1983年)便停止营运[3]。历经多年闲置无用之下,彰化县民保存在地文化的意识抬头,彰化县千高台文化协会发起保存员林铁路谷仓及提出活化再利用计画,因其建筑形制与空间均为特殊而获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今中华民国文化部)认可保存,于民国92年(2003年)6月10日登录为历史建筑;现由彰化县文化局文化资产科主管,管理者为台湾铁路管理局[1][2]

千高台文化协会向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提出《新故乡计画》申请,获得94年度的补助后,将员林铁路谷仓改建成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并邀请艺术家举办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前来的民众进行解说[2]。民国95年(2006年),千高台文化协会即将届满3年的期限认养,时任员林镇镇长吴宗宪则有意接手认养[4]

诸元

Thumb
Thumb
铁路高架化之前,员林铁路谷仓紧邻纵贯铁路之样貌。

员林铁路谷仓位于彰化县员林市静修路50号,其登录土地位于员林市惠农段地号303号,即员林车站北方、静修路平交道附近[1][5]。其中被划为保存区的面积2905平方公尺,为公有地[1]。其建物为台湾铁路管理局货运服务总所拥有,建物地坪面积189坪,总楼层地板面积756坪,与斗南谷仓并存,是为台湾唯二的铁路谷仓[3]

员林铁路谷仓座东向西,全长58公尺,宽12.8公尺[3]。其外观呈10座混凝土建造的储谷建筑物,高34.3公尺,约8层楼高;每座主仓内径6公尺,为两两成对的圆柱状主仓,共18座[1][3]。每4座主仓会有一座副仓,共8座[3]。每座主仓容量可装载120吨谷物,合计10,500吨[3]

员林铁路谷仓二楼是电脑控制室以及度量漏斗的机构[3]。从进仓到出仓的作业分别是由北侧的进仓设备进行,再由南侧出仓设备进行[3]。北侧设有进仓提运机、集尘器、进仓贮料槽、进仓自动计量器,然后藉顶楼的进仓闸门,由输谷管线通向26座主仓与副仓,其进出度量与温度控制全仰赖谷仓温度指示制卸盘[3]。在每一顶楼之间彼此相通,并设有七扇门窗,其馀主副仓楼层全为密闭空间[3]。出仓则藉南侧的出口进行,设有出仓提运机以及控制出仓的计量器,同时散装与袋装由此分工,因此分成散装储料槽与袋装储料槽[3]。为避免谷物屯积过久导致发霉或过热,仓内设有机械化翻仓机构定期翻搅谷物[3]

参考来源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