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曾經廣泛流通於馬來亞的貨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叻屿呷国库银票[1](英语:Straits Dollar),俗称叻币[1],又作海峡殖民地元,是英国殖民政府在1898年至1939年间在海峡殖民地发行的流通货币。[2]同时,此货币亦在马来联邦、马来属邦、砂拉越、北婆罗洲等英殖民地间流通。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3年6月5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6月5日) |
19世纪初叶,东南亚流通的货币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在菲律宾发行的货币佛洋。而佛洋毕竟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因此早期在马来亚马来王朝间流通的货币只有吉兰丹及丁加奴的“吉宾币”(Keping)及槟城元(Penang dollar)[注 1]。
1826年,英属印度卢比成为了海峡殖民地间唯一同行的官方货币,因早期为便于管理,海峡殖民地被划为当时英属印度行政区划的一部分。然而,印度卢比却不适用于贸易,因其不是东亚间通用货币,所以佛洋便能继续在东南亚流通。1844年,海峡殖民地当地的铜币授权使用了100分便是1元的兑换系统,等同当时西班牙殖民政府发行的佛洋及墨西哥政府发行的鹰洋一样的兑换系统。使用如此系统的叻币在1847年6月1日的海峡殖民地首次发行。1867年,海峡殖民地从印度划分出来,而叻币成为事实上流通的货币。
1899年始,英国殖民政府委派新的造币委员会铸造新币,同时也禁止了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该币在刚发行的八年内连续贬值,在1906年,1元叻币等同英国两个先令和四个英镑便士。后来的1939年,叻币被马来亚元按面值取代。
1845年特许公司政府海峡殖民地发行的第一版货币是1⁄4、1⁄2及1分铜币,最早期是皇家铸币厂的首席雕刻师威廉·怀昂(William Wyon)设计,并在加尔各答铸币厂铸造,后于1858年也在马德拉斯铸币厂(Madras Mint)铸造。
1858年后,海峡殖民地管理权从东印度公司交予联合王国政府,不过海峡殖民地还是由英属印度政府管辖。1862年,加尔各答铸币厂铸造了第二版与第一版有相同面值的硬币,而硬币上有著“India-Straits”的字样。
1871年英国政府为海峡殖民地铸造了新版硬币,分别有面值5分、10分、20分的。次年又发行1⁄4、1⁄2、1分的铜币。1886年发行50分铜币。1903年改为发行银币。
1904年8月24日在石叻埠(新加坡)发行的海峡殖民地官方公报的第3页,一下为当时时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安德逊爵士(Sir John Anderson)的公告:
From 31 August 1904, British, Mexican and Hong Kong Dollars would cease to be legal tender and would be replaced by the newly introduced Straits Settlements Dollar.
马来亚货币委员会(The Board of Commissioners of Currency, Malaya)于1898年发行5元及10元纸币,1906年发行1元纸币,1917年至1920年间紧急发行了10分及25分。1930年发行了1000元纸币,1930年代战前发行了1、5及10元纸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