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君权运动(法语:Monarchomaques,英语:Monarchomachs),出现在16世纪末,反对绝对君主制的运动,最早由法国雨格诺派理论家所提出,为刺杀暴君(英语:Tyrannicide)提出理论上的支持。英语:Monarchomachs 这个单字是由苏格兰天主教法学家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提出,他结合了希腊语:μόναρχος(monarchos,意为独一的统治者,君主)以及希腊语:μάχομαι(makhomai,意为对抗),创造出这个单字,意思为反抗君主者。
因为法国宗教战争的刺激,造成这个思潮的出现。1572年圣巴泰勒米大屠杀更激发了反王室的情绪,反君权运动者提出人民主权论以对抗君主。[1]当时的反君权法学家以喀尔文教派为主,诸如弗朗索瓦·奥特芒(1524–1590年)、泰奥多尔·贝扎(1519–1605年)、西蒙·古拉特(1543–1628年)、尼可拉斯·柏诺(1538–1604年)、修伯特·兰格特(1518–1581年)、莫尔奈的菲力浦(1549-1623年)等,透过著书立说与宣教布道的方式,重新提倡了“诛杀暴君”的论点,认为君主必须受制于法律,否则失去为君主的意义,但此法律应该以上帝之法为准,君主之一切命令,亦必须以教会之意志为本,不然亦属无用,假如君主不能依照上帝之法去统治,则为暴君,不仅是教会可以收回其权柄,人民不必服从其统治,甚而可以加以诛戮。
认为王室清剿喀尔文教派不力的天主教徒亦受此影响,于1588年将国王亨利三世赶出巴黎,并于1589年和1610年分别刺杀了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