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达肖夫指数
指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量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尔达肖夫指数(英语:Kardashev Scale,俄语:Шкала Кардашёва,又译卡尔达肖夫尺度)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量级,来量度文明层次及技术先进程度的一种假说。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用能量级把文明分成三个量级: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现在接近但尚未达到I型文明,经过其公式换算目前大约在0.73型左右[来源请求]。
![]() | 此条目可参照法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4年12月5日) |
定义
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定义文明的三个层次,根据各个文明使用能源功率数量的量级:
- III型 — 文明对一个星系所驾驭的能量大约是 1036 W。这个数字是有极多变数的,因为星系的体积在变化中。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1037 W。
在现阶段,上述文明类别纯为假定。但是卡尔达肖夫指数被搜寻地外文明计画研究人员、科幻小说作家和预言家用来作理论基础。

人类文明的现状

加来道雄认为,人类可能在100到200年[来源请求]左右达到I型状态,在几千年后达到II型状态,而约在10万至100万年后达到III型状态。[2]
卡尔·萨根建议定义中间值(不考虑在卡尔达肖夫的原指数),由类型I(1016 W),类型II(1026 W)和类型III(1036 W)的值来做内插和外插,得出下面的公式:
- ,
其中的K是一个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指数,P 是它使用的电力,以瓦特为单位。他计算出人类文明类型指数(在1973年)是0.7左右,用外推法(显然1970年代人类使用了10太瓦(TW)的数值)。[3]
2012年,总世界能源消耗量为553艾焦(×1018 J=153,661 TWh),相当于平均功耗为17.54太瓦( 553×1013 W ,或0.724上的卡尔达肖夫指数)。从1973年到2012年该指数每年平均增长0.0008左右。 1.504[4]
地球的总光合生产力是大约1500至2250TW之间,或每年47,300-71,000艾焦(EJ),相当于0.9卡尔达肖夫指数。
对分类的批评
威廉·I·纽曼和卡尔·萨根认为,单靠能源消耗的增长无法描述文明的演变;还需要考虑人口增长,特别是人口增长会受到星际旅行方式的运输能力的限制。他们得出结论,银河系维度上不可能存在古代文明,也不可能存在银河帝国,尽管存在殖民世界网络(约 5 至 10 个行星)的可能性很大[5]。
卡尔达肖夫提出的规模理论诞生于冷战的地缘政治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能源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6]。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物理学家 Guillermo A. Lemarchand 认为,有四个论点反对卡尔达肖夫分类[7]:
- 长距离全向发射器的能源消耗非常大。使用定向或间歇性设备,每个设备指向不同的方向,所需的能量就会少得多。因此,II 或 III 文明可能不是通过指数能源消耗来定义的。
- 能源消耗呈指数增长的假设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我们分析人类历史上的人均能源消耗,它会形成一系列的逻辑曲线,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有一个饱和点。因此,更有可能出现稳定状态或有限的增长。
- 1966 年,萨根和什克洛夫斯基在约翰·理查德·戈特的计算基础上,将平庸原理应用于寻找地外文明,根据这一原理,比我们更重要的文明一定非常稀有,以至于它们没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并被人们看到[8]。
- 最后,哈佛大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Horowitz 和 Sagan 在 1993 年或 Lemarchand 等人在 1997 年)的研究和监听计划都没有提供任何人造源存在的科学证据,无论是在银河系,还是在附近的星系( M33 、 M81 、涡状星系或半人马座 A ),甚至在室女座星系团中。
对于英国气象学家刘易斯·弗莱·理查森——一项关于死亡率的统计研究的作者(发表于1960年的《致命争吵的统计》)来说,人类的攻击性不允许我们预测人类能够达到更进化阶段的寿命。他估计,人类的暴力冲动将在1000年的时间里破坏社会秩序。而且,最多几百年,人类就可能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毁灭[9]。
超人类主义者保罗·休斯和约翰·斯马特解释了类型信号的缺失 III 型文明有两种假设:要么它已经自我毁灭,要么它没有遵循卡尔达肖夫所描述的轨迹[10]。能源消耗的增长将导致气候危机, Yvan Dutil和Stéphane Dumas将这一设定为地球每平方米 1瓦或整个地球 127 TW。如果以每年 2% 的增长率来计算,工业文明应该在其历史上很早就停止增长(几个世纪之后)[11]。总之,无法可持续地保障能源资源,可能解释了类型 II 和 III 型文明[11]。
对于佐尔坦·加兰泰来说,不可能想象一个跨越几个世纪(如戴森球)甚至数百万年的文明项目,除非有人想象一种不同于我们的、在祖先文明范围内的思想和伦理。因此,他建议根据文明长期开展大规模文明项目的能力对文明进行分类[12]。
最后,对于弗里曼·戴森来说,在一个拥有有限能量的开放宇宙中,通信和生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因此,智力是一个文明长期生存的唯一基本参数,而能量不再是决定文明的因素,这是他在文章《无尽的时间:开放宇宙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中阐述的论点[13]。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