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六天魔舞,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舞蹈。十六天魔舞与唐代西域传入中原的“胡旋舞”被视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来自西域的古典乐舞。[1]
十六天魔舞的雏形来源于藏传佛教金刚舞,内容与莲花生大师收伏魔女并使之成为护法天母的传说有关,创编者可能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上师,并与藏传佛教密宗欢喜禅双身法(事业手印)有关。西夏和元朝时期在河西一带流传。进入中原后有所改造。[2]关于十六天魔最早的记载是晚唐五代时蜀人王健《宫词》“十六天魔舞袖长”。
在元代,不少皇帝都信奉佛法,崇尚藏传佛教。元杂剧中已有所反映,如武汉臣曾著杂剧《提头鬼》表现内容有“仁安殿正果追魂使,四歌神助提头鬼。”元初从民间到宫廷,四大天王舞、十六天魔舞已很流行,连皇家宫廷的仪仗队中都有画着四大天王神像的“四大天王旗”。萨都剌《上京杂咏》写元世祖忽必烈在上京观看十六天魔舞的情况: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初二日,元朝政府下令禁止表演。[3]
至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下令编制乐舞《十六天魔舞》以赞美佛教。舞蹈内容围绕16位天魔以菩萨的容貌出现,并迷惑众生。但是后来被释迦牟尼佛降伏。此可见于《元史》卷四三《顺帝纪》的记载:“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乐,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元代周宪《王宫词》:“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华年赛月娥。本是西河参佛曲,来把宫苑席前歌。” 反映十六天魔舞是只有在宫中有佛事时才进行的表演,其馀非宫官受秘密戒者不得入内观看。[4]舞蹈结束后,元顺帝会在宫中秘密挖掘的地道离开,并与一众舞女在地道里修练双身法以完成佛事。[5]元代张昱《辇下曲》曾赞美《十六天魔舞》的舞姿:
“ | 西天法曲曼声长,璎珞垂衣称绝装。大宴殿中歌舞上,华严海会庆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 |
” |
跳十六天魔舞的舞者必须头垂发数辫,梳练槌髻、佩戴象牙佛冠,且身被璎珞。又她们穿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以及绶带鞋袜。而手里亦都拿著法器“加巴剌般之器”。当中其中一人要执铃杵奏乐。[6]
整套伴奏乐队由11人组成。十六位舞者在跳舞时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双臂翻舞。[7]而她们均以龙笛、头管、小鼓、筝、緌、琵琶、笙、胡琴、响板及拍板奏乐。过往的考古学家认为敦煌465窟的元代舞蹈壁画可能与该舞蹈有关。[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