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元瑄(1911年8月—1996年3月),字俊琳,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国政治人物,曾当选为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为四川军阀刘文辉之侄,其军旅生涯与刘文辉有密切关系。[1][2]
民国14年(1925年),成都大成中学就学一年后,投笔从戎。
民国15年(1926年),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军政学校教育,民国十六年(1927)毕业。毕业后进入四川省政府叙永护商队担任少校队长,后升任中校大队长。民国十七年(1928)8月转入其族叔刘文辉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第2师第6旅第18团担任中校营长。民国二十年(1931)升任第18团上校团长,后兼任川南清乡司令部上校团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12月升任川康边防军第6师第13混成旅少将旅长。民国二十三(1934)年进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
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7日,国民政府正式叙阶刘元瑄为陆军步兵上校。同年10月,第13混成旅被整编成国民革命军第136师第2旅。民国二十五年(1936)进入南京陆大将官班第一期学习。
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抗战爆发,各军阀将部队兵权交付中央重编。136师第2旅被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408旅,刘元瑄续任上校旅长。
民国二十七年(1938)3月,刘元瑄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在学期间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14日晋升陆军少将,1940年毕业后返回二十四军担任该军独立旅旅长。1942年,曾赴印度中美合办的军官训练学校受训,毕业后回任国民革命军第136师,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升任136师师长。民国34年(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民国35年(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后,刘元瑄继续在整编第24师所辖之整编136旅担任少将旅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因原师长刘文辉辞职,刘文瑄接任整编师代师长一职。因其职务升任陆军中将。
民国36年(1947年)冬,当选为西康省金汤设治局选出之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同时,刘元瑄创办“新康报”、“西方日报”等刊物,并聘请与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文人担任报刊主笔。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各部队在动员戡乱状态下恢复原先编制,整编第24师恢复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刘文瑄续任中将代军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川、康区临时工委成员萧绍成、李安澜作保下刘文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9日,刘文瑄指挥的二十四军与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刘文辉在雅安宣布起义,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康省临时军政会议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副军长,西康省军区副司令员,西康省人民政协副主席,西康省人民政府委员、民政厅厅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委员,政协西康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四川省体委副主任。虽然刘文瑄曾号称入中国共产党,但最后未被中国共产党认证其党员身分。1953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父刘文渊,字升庭,幼读私塾,及长,补为廪生,清廷被推翻后入成都法政学校,后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初年,两任县知事,继后任四川检察厅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