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副球霉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又称副球孢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1]与巴西芽生菌病[2],是副球孢子菌属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与Paracoccidioides lutzii[7],皆为双态性真菌[8])感染所致的疾病,由吸入孢子造成感染[5]。此病症状多样,包括皮肤粘膜型(口腔溃疡)、淋巴型与多重器官型[1][5],许多感染者无症状[9],有症状者包括口腔与皮肤溃疡、发烧、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与败血症等[3][6],症状可能与结核病、淋巴瘤与白血病类似[3]。
副球霉菌病 | |
---|---|
又称 | 副球孢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1]、巴西芽生菌病[2] |
副球霉菌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图像 | |
症状 | 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败血症、口腔溃疡、皮肤溃疡[3][4] |
类型 | 皮肤粘膜型、淋巴型与多重器官型[1] |
病因 | 巴西副球孢子菌或Paracoccidioides lutzii感染[3] |
诊断方法 | 血液、痰或皮肤样本[3] |
鉴别诊断 | 结核病、白血病、淋巴瘤[3] |
治疗 | 抗真菌药[5] |
药物 |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复方新诺明[6] |
死亡数 | 每年约200人死亡(巴西)[1]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传染病 |
ICD-11 | 1F2E |
ICD-9-CM | 116.1 |
DiseasesDB | 29815 |
eMedicine | 224628 |
Orphanet | 73260 |
副球霉菌病的诊断可借由病人血液与痰等样本经组织学染色判断。此病一般使用伊曲康唑治疗,重症者可先施以两性霉素B再使用伊曲康唑,或者使用复方新诺明治疗[1][6]。
副球霉菌病为一种被忽视热带病[7],流行于中南美洲的乡村地区[10],有研究估计有多达75%的疫区人口(1000万人)为无症状感染者,约2%的人出现症状[11],多数感染者为男性农民[12],抽烟、喝酒与免疫缺乏者的感染风险更高[13]。有80%的病例来自巴西,该国每年有约200人因副球霉菌病感染而死亡[1],其馀病例则多来自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与阿根廷[13]。美国、欧洲与日本也曾有病例出现,皆为自疫区旅游归来者[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