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球霉菌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副球黴菌病

副球霉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又称副球孢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1]巴西芽生菌病[2],是副球孢子菌属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英语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Paracoccidioides lutzii英语Paracoccidioides lutzii[7],皆为双态性真菌[8])感染所致的疾病,由吸入孢子造成感染[5]。此病症状多样,包括皮肤粘膜型(口腔溃疡)、淋巴型与多重器官型[1][5],许多感染者无症状[9],有症状者包括口腔与皮肤溃疡、发烧、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英语Hepatosplenomegaly败血症[3][6],症状可能与结核病淋巴瘤白血病类似[3]

事实速览 副球霉菌病, 又称 ...
副球霉菌病
又称副球孢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1]、巴西芽生菌病[2]
Thumb
副球霉菌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图像
症状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英语hepatosplenomegaly败血症口腔溃疡、皮肤溃疡[3][4]
类型皮肤粘膜型、淋巴型与多重器官型[1]
病因巴西副球孢子菌英语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Paracoccidioides lutzii英语Paracoccidioides lutzii感染[3]
诊断方法血液、痰或皮肤样本[3]
鉴别诊断结核病白血病淋巴瘤[3]
治疗抗真菌药[5]
药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复方新诺明[6]
死亡数每年约200人死亡(巴西)[1]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传染病
ICD-111F2E
ICD-9-CM116.1
DiseasesDB29815
eMedicine224628
Orphanet73260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关闭
Thumb
副球孢子菌感染造成的皮肤溃疡

副球霉菌病的诊断可借由病人血液与痰等样本经组织学染色判断。此病一般使用伊曲康唑治疗,重症者可先施以两性霉素B再使用伊曲康唑,或者使用复方新诺明治疗[1][6]

副球霉菌病为一种被忽视热带病[7],流行于中南美洲的乡村地区[10],有研究估计有多达75%的疫区人口(1000万人)为无症状感染者,约2%的人出现症状[11],多数感染者为男性农民[12],抽烟、喝酒与免疫缺乏者的感染风险更高[13]。有80%的病例来自巴西,该国每年有约200人因副球霉菌病感染而死亡[1],其馀病例则多来自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13]美国欧洲日本也曾有病例出现,皆为自疫区旅游归来者[1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