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胞器ㄧ粒线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粒线体起源于好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特别是远洋杆菌目(Pelagibacterales)[1][2]),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营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伊凡·沃林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
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谁?]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
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克里斯汀·德·迪夫认为它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
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3][4][5][6]
图中颜色
|
吞噬红藻所进行的多次内共生较为复杂,其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歧较大,暂不清楚这一过程独立发生了多少次。在隐藻的质体中通常会出现核型体这一遗迹结构,其作用为表达SLEMA相关蛋白质。双鞭毛虫的质体只有三层膜结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