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婆泉龙属(属名:Gongpoquansaurus)是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全长约6公尺,属中型鸭嘴龙类。公婆泉龙生存于白垩纪中早期,化石发现于中国甘肃北部的酒泉市马鬃山镇(位于今肃北公婆泉恐龙地质公园内),该地在地质学上位于公婆泉盆地内,因而得名[3]。
公婆泉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早期,
| |
---|---|
马鬃山大型禽龙类,可能为公婆泉龙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龙类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龙类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 |
总科: |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属: | †公婆泉龙属 Gongpoquansaurus You, Li & Dodson, 2014 |
模式种 | |
马鬃山公婆泉龙 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 (Lü, 1997)
| |
异名 | |
公婆泉龙的化石最早是在中国和日本于1992至1993年共组的“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画中发现的,当时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吕君昌认为这批出土自中沟组地层(早白垩世阿尔布阶[4])的大型鸟臀目恐龙骨骼属于当时被认为是禽龙类的原巴克龙,并将其命名为“马鬃山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这批骨骼包括部分头骨、六颗牙齿、部分颈椎和胸椎、接近完整的骶骨、部分尾椎、左肩胛骨、不完整的左肱骨、髂骨和耻骨,以及缺少近端的股骨。现藏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号 IVPP V11333)[3]。
2002年,由英国古生物学家大卫·诺曼所撰述的文章中重新审视原巴克龙属原先的三个物种。诺曼除了将该属的阿拉善种(P. alashanicus)视为戈壁种(P. gobiensis)的异名外,还指出“马鬃山原巴克龙”可能不属于原巴克龙。从牙齿和股骨的构造上来看,可以确定这些骨骼确实属于禽龙类恐龙[注 1];不过单就齿冠构造而言,“马鬃山原巴克龙”的齿冠和戈壁原巴克龙的齿冠相似度并不高,反而比较类似演化关系较远的高吻龙。对此诺曼仅得出“马鬃山原巴克龙”可能不属于原巴克龙属的结论,但没有再进一步说明“马鬃山原巴克龙”应属于哪个属或是否为新物种[5][6]。
多数学者都采用了诺曼的结论,但仍然没有人更详细的说明“马鬃山原巴克龙”确切的分类位置,普遍都只是沿用将“马鬃山原巴克龙”这个可疑名称暂时列在原巴克龙属之下的方式。到了201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肯尼斯·卡本特与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石田祐也全面检视了全球白垩纪早期至中期的禽龙类恐龙,他们在报告中提及诺曼的研究,但另外还指出“马鬃山原巴克龙”的肩胛骨开展程度甚于高吻龙。因此他们推测“马鬃山原巴克龙”很可能是新的物种,亦即马鬃山地区继马鬃龙后的第二个“禽龙类”物种,并且提议应该为“马鬃山原巴克龙”冠上一个新的属名[7]。
2014年,古生物学家尤海鲁、李大庆及彼得道德森重新描述“马鬃山原巴克龙”,并正式将其命名为新属种马鬃山公婆泉龙(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