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缅甸果敢地区的军事冲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9年果敢军事冲突,是2009年8月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发生的一场军事冲突,交战一方为忠于果敢彭氏政权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另一方为缅甸联邦政府。自8月8日开始的军事对峙而引发难民潮,始称八八事件。两周后战争爆发,最终在缅甸军政府的优势军力之下,瓦解了第一特区的反抗军队。[4][5][6][7][8][9][10]
特区主席曾透过媒体向国际求援,但在缅甸与中国控制消息的情况下,战争未获得国际广泛关注。大部分的新闻来源是由果敢逃至中国边境的华人转述以及熟悉缅北情势的观察家所估算。
果敢为缅甸境内的华人自治区,原是缅甸共产党执政区域,1989年脱离缅共和缅甸军人政府和谈,彭家声与仰光政权达成协议各自派遣部队维持该地区的和平,地区紧张局势得以缓解[11]。
缅甸共产党虽在1989年后已从组织上被分裂,其两大援助国——中国和越南也先后与缅甸政府恢复外交关系,但缅军当局仍然在缅共问题上对中国和越南心存芥蒂,视缅共各部武装为中越两国在其境内的代理人势力,始终欲伺机除之;与此同时,强硬展现反共立场、打击具有中国和越南背景的前缅共武装亦成为缅甸军政府争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恢复对其支持的手段。
2008年,缅甸通过新宪法,确保了军政府能更强有力地推进自己主导的民族和解和民主进程。[12]缅甸政府军开始向各地方武装施压,要求他们在2010年缅甸大选前,将自身的武力编入由政府控制的边境安全部队,以此避免他们对大选造成影响。[13]作为缅甸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共各部首当其冲。2009年3月,原缅甸人民军五部——佤邦联合军(人民军主力)、克钦新民主军(101军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东北军区一部)、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815军区)、北掸邦军(中部军区)同另外三支民族地方武装重组缅甸和平和民主阵线联盟,佤邦最高领导人鲍有祥出任阵线总司令。6月,佤邦联合军与克钦独立军亦重新恢复了缅共时代的统一战线关系(但因2011年后克钦独立组织领导层再度出现反华反共倾向,开始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后因克钦独立军主动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而有所回暖)。
4月28日,缅军政府提出整编方案,要求美国政府在必要时支持或默许其对中国边境一线的前缅共各部武装发动攻击。
8月15-16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吉姆·韦伯访问缅甸,向时任缅甸总理丹瑞大将转达了美国政府已同意缅军政府先前提出的默许其以武力打击缅北地区具有缅共背景的一切武装组织的要求,获得美国支持的缅甸军政府解除了国际关系上的顾虑,决定放手对缅共各部进行武力打击。而作为最早成立的前缅共武装,丁英克钦新民主军和彭家声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成为缅军政府的头号打击对象。而由于原人民军东北军区时期的内讧传统、毒品贸易的利益驱使以及彭氏家族统治,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自叛离缅共以来,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整体结构较为松散和混乱,无法稳定军心和安定民心,加之彭家声几乎将所有重要领导岗位全部安排给果敢本地派系及自己的亲戚,使原知青志愿兵等外来派系严重不满,且原先缅共的援助国——中国和越南方面对彭家声亦极为不满。缅甸军政府由此决定从彭部入手瓦解缅共各部武装。
缅甸军政府曾先后四次就收编问题与彭家声谈判,皆未取得任何共识。与此同时,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方面曾多次派出驻缅武官与彭家声交涉杨龙寨兵工厂问题,表示从西藏和新疆的分裂暴恐势力手中查获了杨龙寨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在遭彭家声断然否认后,中国方面只好将情况通报给缅甸军政府,政府军决意在查抄兵工厂的同时直接收编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为边防营,由此引发“8·8”事件。
2009年8月7日清晨,缅甸军政府所属的部队宣称缉毒,并称受中国方面的委托,要求进入第一特区搜查枪械修理厂进行检查,果敢守军拒绝了这要求,两军形成对峙。随后,经双方高层谈判,在第一特区检察院检察长王国政的陪同下,缅甸国家警察对兵工厂进行了搜查。[14]果敢当地则爆发难民潮,数以万计的平民向东避入中国,并引发了缅军与周边所有前缅共武装形成对峙的局面。8月9日上午,政府军驻腊戌部队和第一特区方面在中国云南省镇康县外事办的斡旋之下,在老街达成一致意见:第一特区立即向政府军交出杨龙寨军械修理厂,缅政府在30天内完成对该厂的处理。政府军随即接收了兵工厂。 [15]数日后,特区政府发布消息,称缅甸政府军开始撤离果敢,情势趋于平缓。特区政府出面安抚民心,呼吁百姓返回果敢。[16]
8月22日,缅甸政府发布通缉,言明彭家声违法开设枪械修理厂,并将果敢政府位居要职的彭家声、彭家富、彭德仁、彭得礼列为通缉犯。特区政府其他要员如白所成、刘国玺、张德文、明学昌、魏超仁等人建议被政府通缉的彭氏家族成员退居二线,由他们出面与缅甸政府斡旋,遭特区主席彭家声直接拒绝,宣布将与缅军直接开战[17][18]。
23日,特区政府其他要员正式宣布脱离彭家声部,被缅甸政府批准成立果敢临时管理委员会。
27日上午,彭德仁带兵俘获17名缅甸国家警察,彭家声随后下令将警察全部枪杀,导致局势迅速恶化。当日下午,缅军向彭家声发起进攻,并以武力控制特区首府老街,炮轰位于昔娥的同盟军总部。
28日,缅军相继占领果敢重要城镇老街、清水河,同盟军退守山区。[19]掸邦先驱新闻社总编辑坤赛以及缅甸事务分析家马蒂森认为,佤邦联合军加入了果敢方,与缅甸政府军队作战[20]。同时,华文媒体也开始报导这场冲突,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在主要的中国网路论坛皆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部分带有中国民族主义的观点视这场冲突是缅甸对华人自治区的侵犯。相关的文章在两天后开始被删除,关于果敢事件的网页内容被屏蔽。同日,据云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何永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一枚炮弹28日从缅甸落入中国境内,造成1人死亡,数人受伤。[21]
29日,果敢领袖彭家声透过环球时报声称在27、28日两天的作战中,果敢同盟军共击毙30多名政府军士兵,俘虏50多人。他还表示,政府军的行动已经给果敢造成了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22]
29日,由于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中跟随彭家声的部分只占少数,因而最终不敌缅军并撤向中国,中国依国际惯例缴收果方的武器并给予难民身份进行安置。缅军由此在1969年被击退40年后重新占领果敢地区,并接管其余的大部分同盟军所部,将其改编为缅甸边防军1006边防营和果敢自治区警察局。伊洛瓦底江杂志社引述了缅甸军事分析者 Aung Kyaw Zaw 对这场冲突的推测,估计放弃抵抗退入中国的果敢军人至少有700人。[23][24]
30日,局势趋于平缓,中国政府与缅甸政府经过磋商后,各自发布了新闻,缅方向中方就中国公民的损失致歉,并公布伤亡数字,强调战事不会影响中国在缅甸的输油工程。[25]缅甸军政府宣布战事结束,已成立新的果敢政府。[26]彭家声则透过电话否认同盟军向缅甸政府军投降。[27]
在这场冲突进行的过程中,被缅甸政府宣称依然持续非法贩毒的彭氏家族就隐匿了行踪,战事结束后也没有被逮捕。在果敢权倾数十年的彭氏家族去向不明。
10月24日、12月4日、12月7日,在果敢首府老街发生爆炸案,果敢临时管理委员会指爆炸案的幕后主使者为前特区主席彭家声家族。[28][29]
缅甸政府军与同盟军连日爆发激战,大批难民争相逃出果敢,果敢长年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三万华侨定居,在战争过后几乎全数撤离果敢。[30]特区政府称军事行动造成果敢上百亿人民币的损失。
原第一特区政府的成员在彭氏家族以及随之退出政府的人士离开之后,改组为第一特区临时管理委员会,接替了原第一特区政府的角色,其成员中的多数仍由缅共时期的将领所组成。特区政权对外的名称也由“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改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临时管理委员会”。原同盟军副司令白所成在8月25日出任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表示会服从缅甸军政府有关果敢的整兵命令。[3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