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克列孟梭
法国政治家,前法国总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治·邦雅曼·克里蒙梭(法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法国政治家、记者、作家,曾两度出任法国总理,并担任过内政部长、国会议员等职务,绰号“老虎”、“胜利之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领导法国赢得战争,并在巴黎和会担任法国代表。
乔治·克里蒙梭 Georges Clemenceau | |
---|---|
![]() | |
法国总理 | |
任期 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 |
总统 | 雷蒙·普恩加莱 |
前任 | 保罗·潘勒韦 |
继任 | 亚历山大·米勒兰 |
任期 1906年10月24日—1909年7月24日 | |
总统 | 阿尔芒·法利埃 |
前任 | 费迪南·萨里安 |
继任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战争部长 | |
任期 1917年11月16日—1920年1月20日 | |
总理 | 本人兼任 |
前任 | 保罗·潘勒韦 |
继任 | 安德烈·约瑟夫·里菲尔 |
内政部长 | |
任期 1906年3月14日—1909年7月24日 | |
总理 | 费迪南·萨里安 |
前任 | 费尔南·杜比耶 |
继任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 | 1841年9月28日
逝世 | 1929年11月24日![]() | (88岁)
墓地 | ![]() |
政党 | |
签名 | ![]() |
克里蒙梭出生在法国旺代省的医生世家,父母皆是无神论者且支持共和制,他也因此成为坚定的共和主义与反教权主义者。他在南特完成中学教育,然后于1860年代到巴黎学习医学,同时创建报纸批评法皇拿破仑三世的统治。1865年,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前往美国,在该地认识其妻玛丽·普卢默。他于1869年返回法国,之后成为巴黎十八区区长,然后担任巴黎市议会议长。他之后长期担任众议院议员,反对殖民扩张,曾导致茹费理内阁等诸多内阁倒台。他在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活跃,支持被定罪的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
1902年,克里蒙梭以左派激进党的身分被选为瓦尔省参议员。1906年,他被任命为内政部长,在职期间坚决镇压工人罢工,并自称为“法国第一警察”。同年底,他成为法国总理,并担任上述两个职位直到1909年。1913年,他创建报纸《自由人报》,支持征兵制与提高军备,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对和平主义与反军国主义思想。1917年,他再度出任法国总理,领导法国赢得战争,并在巴黎和会担任法国代表。1920年,他拒绝参加总统选举,并辞去所有政府职务。1929年,克里蒙梭在巴黎去世。
生平
乔治·克里蒙梭于1841年9月28日出生在法国西部旺代省的穆耶龙昂帕雷村[1]。其父邦雅曼·克里蒙梭(Benjamin Clemenceau)与母艾玛·戈特罗(Emma Gautreau)共育有六名子女,乔治排行老二,诞生于外祖父母家中[2]。克里蒙梭因其家族皆是无神论者,所以在出生时并未受洗,并因此在当时社会引发侧目。其父为医生与地主,但并未长期执业[3]。克里蒙梭自幼受父亲教导,接受严格的科学教育,并被要求绝不依赖天主教信仰。克里蒙梭家族所秉持的无神论立场,在极为虔信宗教的旺代地区屡遭非议[3]。然而,其家族声望仍然显赫,使得克里蒙梭童年得以与同龄人一同嬉戏[4]。他一生不曾遗忘自己在旺代成长的记忆,时常忆及故乡。
由于法国乡间学校稀少,克里蒙梭的启蒙教育由其父亲亲自教授[1]。克里蒙梭之父学识渊博,涉猎政治与哲学,且擅长小提琴与绘画[1]。克里孟梭的政治理念正是在此时期奠定,他开始笃信民主共和,并憎恶拿破仑三世的君主统治[5]。其父教导他,人应当透过科学与道德思辨追求至善。至少年时,克里孟梭学识已足,使其得以考入南特中学[6]。1858年,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投入医学学习[7]。同年,其父邦雅曼·克里蒙梭因曾参与推翻政权的活动,成为拿破仑三世专制统治下的打压对象。他因为长期参与共和派会议,并支持其理念,成为当局下令逮捕的共和派人士之一,并被判流放至法国位于非洲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8]。然而,克里蒙梭因为舆论强烈抗议获得赦免,未曾真正前往非洲。这段父亲的凶险经历,进一步巩固了乔治·克里蒙梭在青年时所建立的政治信念[6]。

1861年,19岁的克里蒙梭离开南特,随父亲迁居巴黎[6]。当时法国首都对于一位渴望深造的年轻学者而言,无疑是理想之地。他们定居于拉丁区的吊刑街,邻近索邦大学[9]。克里蒙梭在此结识了众多朋友与政界人士,部分源于父亲的人脉,其中最早结交的便是著名共和派活动家埃蒂安·阿拉戈[7]。克里蒙梭透过他的引荐,得以认识埃米尔·左拉、儒勒·米什莱与维克多·雨果等名人。他来到巴黎后,常与学识渊博却放荡不羁的知识分子为伍,然其自身行事风格迥异,衣著整洁端庄,与巴黎的波希米亚主义格格不入。他赴巴黎不仅为了完成医学学业,亦积极投身写作。仅在巴黎居住一个月后,便与友人共同创办倾向左翼共和派的《劳动报》[10]。这份每周发行的报刊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政权,并鼓动民众发起抗议[11]。1862年2月25日,克里蒙梭与两名共和派人士被捕,关押于马扎斯监狱[11]。他进入监狱时,被命令使用已被前数名囚犯使用过的污水沐浴[11]。克里蒙梭在狱中度过73天[9],在出狱后短暂返回旺代,但数周后再度回到巴黎。多年后,他仍时常忆及此段经历。此次入狱标志著《劳动报》的终结,然而克里蒙梭的政治理念不仅未曾动摇,反而愈发坚定。他经常探访狱中的共和派人士,从中学习民主思想,并深受政治活动家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与奥古斯特·舍雷-凯斯特内的影响。此外,他曾向舍雷-凯斯特内的内妹求婚,但遭到拒绝,令其陷入短暂的忧郁[12]。
克里蒙梭在情感受挫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他在医学家夏尔-菲利普·罗班指导下,撰写了博士论文《解剖结构要素的生成》(De la génération des éléments anatomiques),并于1865年5月通过答辩[13]。然而,此论文仅触及医学表层,更多涉及生命起源与哲学问题[14]。他深受奥古斯特·孔德学说影响,并以其学说为研究基础[7]。克里蒙梭完成学业后,决定前往美国以进一步发展其政治与思想理念。其父亲同意资助此行,并于1865年7月25日与他一同前往伦敦。在当地,他拜会了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5]。此行对克里蒙梭影响深远,密尔的民主理论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治信念。此外,他还获准将密尔的最新著作译为法文[14]。

当克里蒙梭于1865年8月底抵达纽约时,美国尚处于从南北战争的创伤中恢复[14]。对于这位年轻的法国人而言,当时的局势无疑令人振奋。他认为联邦的胜利及奴隶制度的废除,对美国的民主未来而言是正向发展。他原本计划在美国停留六个月,但最终直到四年后才返回法国。他定居于格林威治村,该地当时被视为法国区的一部分[16]。纽约的法国社群多倾向于拿破仑三世的反对者,这使克里蒙梭在当地法侨间颇具优势。他在此期间返回巴黎,但因为当时法国政局不稳,他在巴黎的许多朋友已纷纷离开,并有不少人流亡至北美[14]。
当克里蒙梭的父亲邦雅曼意识到儿子无意归国后,便切断了对他的经济支援[17]。克里蒙梭不得不自行谋生,遂决定投身新闻业,为法语报纸《时报》撰写美国政治分析[17]。此外,他还在康乃狄克州斯坦福教授法语与马术[18]。他的教学风格极具个人特色,曾有学生回忆:“他在讲解时,会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脚踢开门锁处的门,然后毫不停顿地继续授课[19]。”他的学生之一是来自麻萨诸塞州的玛丽·伊莉莎·普拉默。她自幼丧亲,由其叔父霍勒斯·泰勒资助学业[20]。1868年,克里蒙梭向普拉默求婚,但泰勒对此颇有微词,尤其是在克里蒙梭拒绝于教堂举行婚礼后更加不满。尽管如此,两人仍于1869年6月23日在泰勒家中完婚[21]。次日,他们便启程前往法国旺代。在当地,克里蒙梭首次正式从医[22]。他骑马奔走于旺代农村,为乡民提供医疗服务[23]。克里蒙梭与玛丽的婚姻并不幸福,两人共育有两名女儿与一名儿子。长女玛德莱娜于1870年6月出生[24]。然而,克里蒙梭对婚姻始终不忠[24]。
克里蒙梭一家在旺代平原的宁静生活,随著1870年7月18日普法战争的爆发而骤然中断[25]。战争伊始,普鲁士军队的优势便已显而易见,克里蒙梭因此察觉到推翻拿破仑三世政权的契机,遂启程前往巴黎,将妻女留在家中。他迅速与学生时代的共和派旧友重新联系,并在反对派阵营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同年9月初,法军在色当会战中战败,拿破仑三世被俘[25]。共和派代表遂成立“国防政府”,实现了克里蒙梭的夙愿——推翻君主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此诞生。他的许多友人在新政府内担任要职,而他本人则被任命为巴黎十八区的区长,当时他即居于此地,并提供医疗服[25][26]。他的首要职责是防御普军的进攻,守卫巴黎最大街区之一的十八区。当整座城市陷入围困时,克里蒙梭展现出卓越的组织与监督能力,指挥该区防御体系的运作。他亦负责确保粮食与各类必需品的公平分配,以应对围城期间的物资短缺[27]。此外,他严格要求教师不得在课堂时间内带领学生参与宗教仪式,这一举措虽引发部分批评,但其个人声望依旧高涨[28]。克里蒙梭亦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但因为巴黎局势紧张,议会改于波尔多举行会议[29]。最终,巴黎围城战于1871年1月26日落幕。数日后,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28]。
克里蒙梭在国民议会与众多法国政要共事,其中不乏主张与德国媾和并恢复君主制的保皇派。他们多来自法国乡村地区,由阿道夫·梯也尔领导[29]。克里蒙梭自青年时期便为坚定的反君主主义者,他与共和派议员主张将国民议会的会议中心留在巴黎,但因为保皇派势力占优,议会最终决定迁至凡尔赛宫[29]。


1871年3月,巴黎公社掌控全城,并统治巴黎达两个月之久。克里蒙梭的声誉因此严重受损,因为公社夺权所用的火炮正是来自巴黎十八区。1871年3月18日清晨,勒孔特将军麾下部队的炮兵叛变,将其杀害并扣押大量火炮,将军备物资交给公社[30][31]。巴黎公社的部分政治立场与克里蒙梭相近,皆反对君主制与保皇派,但公社的行动更加激进。此次事件后,克里蒙梭失去了国民议会的议席,且未能在后续选举中成功当选。法国政府于5月平定巴黎公社之际,克里蒙梭正在波尔多[29]。1871年5月10日《法兰克福条约》签订,普法战争正式结束,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意志,这对克里蒙梭而言亦是一场重挫[29]。同年7月,他当选为新成立的巴黎市议会议员[32]。在随后四年里,他同时担任医生与市议员,并于1875年晋升为市议会主席[33]。
1876年,克里蒙梭顺利当选此时已改称为“众议院”的议员席位,并加入由极左翼人士组成的激进共和派[34]。他起初担任党内秘书,旋即在同年升任党主席。他始终坚持为遭囚禁的公社成员争取大赦[35]。1880年,他于马赛发表宣言,阐明该党的政治纲领,其中一项核心诉求即为彻底实现政教分离。此外,他亦主张废除参议院与总统制、缩短兵役期限,并最终达成全面和平。1880年代,克里蒙梭因其接连促使六位政府部长辞职,而获得“倒阁能手”之称[35]。然而他在政坛上亦饱受批评,反对者指责他仅知批判他人,而拒绝亲自参与行政事务。对此,克里蒙梭予以辩护,称他反对这些内阁,乃因其施政理念偏重工业资本,使劳工处于劣势,并倾向于保护雇主利益。当时,工人每日劳动12小时,且每周无休,童工亦被广泛雇用于繁重体力劳动[35]。克里蒙梭坚定支持工人抗议与罢工,此议题在整个十年间持续引发热议,而天主教会亦借机猛烈抨击克里蒙梭[36]。
克里蒙梭在政治斗争中不时以决斗解决纷争,他枪法精湛,屡战不败[37]。他的主要政敌之一是堂亲乔治·布朗热[38]。克里蒙梭起初支持布朗热,并促成其出任战争部长,认为两人理念相近。然而当布朗热意图复辟君主制并夺取国家政权时,二人决裂。布朗热的声望一度飙升,但终究未能实现其目标。他在多年来他试图解散众议院,却始终未能击败克里蒙梭。最终克里蒙梭成功说服时任总理皮埃尔·蒂拉尔警惕布朗热的政治野心。布朗热在意识到自身败局已定后,逃往比利时并最终自尽[39]。克里蒙梭的新闻事业亦持续发展。1880年1月,他创办日报《正义报》,以推广激进共和党的政治主张,并抨击政敌[40]。该报亦对法国殖民主义问题提出批评。克里蒙梭反对殖民扩张,其理由有三:一、殖民竞争将加剧与英国的对立,恐导致欧洲局势动荡;二、法国军队分散驻扎于各殖民地,将使本土防御力下降[41];三、殖民开支庞大,将增加赋税,进而引发民怨[42]。
1892年,克里蒙梭的声誉因其卷入与巴拿马运河建设有关的贪腐丑闻而受打击,他被指控与主导该计画的科尔内留斯·赫茨有利益勾结[43]。赫茨早在1879年便提出巴拿马运河计画,克里蒙梭尽管反对殖民主义,却未对此案表示异议,惟拒绝政府资助该工程[44]。然而当克里蒙梭专注于与布朗热的政治斗争时,众议院通过了对赫茨的财政支持,最终该工程于1887年宣告失败。此事原已被遗忘,直至某法国报纸指控约150名众议员曾收受贿赂,行贿者为曾成功建造苏伊士运河的费迪南·德·雷赛布,克里蒙梭亦名列其中。其最激烈的批评者为保罗·德鲁莱德,此人为继布朗热后克里蒙梭最大的政敌。1892年12月20日,德鲁莱德公开指控克里蒙梭贪污,并与赫茨勾结以破坏国家稳定。克里蒙梭随即向其下战书,二人数日后决斗。最终,双方皆未击中对手,决斗无果而终[45]。历史学者普遍认为,克里蒙梭未能命中对手纯属侥幸,因为当时德鲁莱德拥有极高的社会支持率,若克里蒙梭杀死对方,恐将招致严重后果[46]。二人之间的政治对抗仍在持续。尽管德鲁莱德因缺乏证据而失去公众支持,克里蒙梭仍于1893年竞选连任失利,失去在众议院的席位[47]。

克里蒙梭在随后数年间活跃于新闻界,透过其主办的日报关注法国政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即为1894年底爆发的德雷福斯事件。当时法国军方发现机密军事情报遭泄露至德国驻巴黎大使馆,遂将于法国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逮捕,指控其从事间谍活动,并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判处终身监禁,,旋即将其发配至法属圭亚那服刑[48][49]。克里蒙梭向来反对反犹主义,因此积极为德雷福斯辩护。他在察觉审判过程的诸多不公后,公开谴责该判决为一桩出于种族偏见的错案。1894年,克里蒙梭创办《黎明报》,并于1898年1月发表法国作家埃米尔·左拉的文章——《我控诉…!》[50]。此文以公开信形式,直指时任法国总统费利克斯·福尔[51]。左拉在文中揭露军方隐匿关键证据,导致德雷福斯蒙冤入狱,并严词指控政府包庇司法不公。法国当局随即判处左拉一年监禁,而克里蒙梭则愈发坚定自身立场[52]。克里蒙梭认为,军方的腐败已动摇法国的未来,因此不断发表评论,推动重新审理德雷福斯案。最终,在历经四年舆论压力后,德雷福斯获得平反。克里蒙梭在此期间发表逾600篇文章,力主重审,并成功促成司法正义的伸张。而他于1898年发表左拉的公开信,更被视为其新闻生涯中的最高成就[53]。
克里蒙梭经过九年的政治沉寂,于1902年重返政坛。他凭借其作为知名新闻人的影响力当选参议员,并加入激进党。他的声望因德雷福斯事件进一步,使其在1906年发起对教权主义势力及天主教会的斗争。他揭露了教会拥有的庞大土地资产,并揭发其与当时政府的密切关系,掀起一场大规模抗议运动,最终迫使时任总理莫里斯·鲁维埃辞职。新政府于1906年3月成立,克里蒙梭获任命为内政部长[54]。同年10月,他首次出任法国总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克里蒙梭积极主张现代化法国防卫体系,但法国总参谋部因他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对军方的猛烈抨击,而坚决拒绝其提案。无法获得军方支持的克里蒙梭,遂转向国民议会(前众议院),要求增拨资金以扩充法军,但国民议会内在1909年7月20日否决了该提案。克里蒙梭认为自己能获得多数支持,于是发起信任投票,却意外遭遇失败,最终辞去总理职务[55]。仅管如此,他仍持续向公众警告战争迫在眉睫,并继续对总参谋部的无所作为加以批判。在1913年的新闻评论中,他公开倡议强制推行三年期征兵制,要求所有适龄男子服役。但军方反对此举,认为只有职业军人才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翌年夏末,战争终究爆发[56]。
克里蒙梭在《自由人报》的评论文章中,猛烈抨击法国政府的反军国主义政策,内容主要针对军备生产不足与军医体系恶劣的现状[56]。此外,他还在文章中积极倡导全面动员所有年轻且适役的男性。由于内容过于激进,政府迅速查禁该报。仅两天后,克里蒙梭即成立新报刊,命名为《被束缚的人报》,继续发表批评言论[57]。然而其报纸再度遭受严格审查,使部分观点无法刊登。克里蒙梭为此改变策略,直接在参议院发表演说,公开阐述其主张。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核心理念是:战争唯有透过战斗才能获胜。因此,他强烈谴责在战争进行之际愈发兴盛的和平主义运动及其理念[58]。

克里蒙梭因作风强硬、言辞犀利,得号“老虎”(Le Tigre)。1917年11月,与他不合的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任命其为法国总理,并兼任亦兼任战争部长,使他在77岁高龄时,同时担任战时法国最重要的两项政府职务[59]。克里蒙梭上任后仍精力充沛,全力争取战争最终胜利。他致力于强化与协约国盟邦的合作,同时提升法军的士气与组织效率[58]。克里蒙梭亲自挑选将领,将主张媾和或妥协的军官调离要职,并强调“彻底胜利”是唯一选择。他对任何违反此原则的行为皆严惩不贷,甚至打压和平主义言论,导致许多反战人士遭到逮捕。然而这种铁腕政策反而激励了法军士气,使其恢复信心。到了战争最后几个月,克里蒙梭获得全国支持,法国民众毫无质疑地信任他,连前线壕沟中的士兵也受其鼓舞[60]。
1918年3月,德军总指挥官埃里希·鲁登道夫发动春季攻势,以大规模进攻迫使法军与英军后撤。克里蒙梭将此次失败归咎于法军情报部门,认为其未能及时预测德军攻势[60]。他为应对德军威胁,推动协约国联军统一指挥体系,任命费迪南·福煦为联军总司令,统筹防御。福煦随后命令法军进一步撤退,以重整战线。5月底,法军再次失利,被迫退至马恩河西岸。在此战败后,舆论要求克里蒙梭撤换福煦,但他力排众议,坚持给予福煦挽救巴黎的机会。1918年7月,法军为首的协约国军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击败德军,并在之后发动大规模反攻,福煦也因功晋升法国元帅[61]。1918年夏秋之际,协约国攻势持续扩大,同盟国败局已定。德国面临败局时,试图依据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1918年1月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寻求有条件的停战。然而,克里蒙梭与多数协约国领袖及将领均反对该方案。他听闻后嘲讽地回应:“上帝也只有十诫,威尔逊却有十四条和平原则[62]?”1918年11月11日清晨,福煦等法国代表贡比涅森林与德国代表签署停战协议,标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6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和平谈判地点定于法国巴黎,并于1919年1月18日正式展开[64]。该会于凡尔赛宫举行,核心议题为决定德国及其他同盟国战败后的命运。克里蒙梭作为法国总理,率领法国代表团参与谈判,并与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义大利总理奥兰多并列为“四巨头”[65]。
巴黎和会召开一个月后,谈判仍未取得具体成果。2月14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于因国内政务返回华盛顿。2月19日,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埃米尔·科坦在近距离朝克里蒙梭座车开枪射击9次,有三发子弹击中克里蒙梭,其中一颗子弹停留于肺部附近。仅管其因此深受重伤,并有一颗子弹因手术取出风险过高而留存体内。他仍迅速康复,随即重返会议谈判[66]。

克里蒙梭的立场十分明确:战争的起因是德国的侵略性,因此必须在军事与经济层面削弱德国,以防未来重蹈覆辙[67]。但他亦深知德国仍有能力迅速恢复其国力,因此其要求美国与英国向法国提供安全保障,以防德国违反和平条约。同时,法国最多可持续占领莱茵兰15年,在该地区实行非军事化,并收复于1871年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68]。此外,克里蒙梭主张将德国西部与法国接壤的所有领土划为国际联盟监管下的独立地区,但此提案未获通过。至于萨尔兰,法国代表团原本要求完全控制当地的煤矿与土地,以作为补偿,理由是德军在战争期间摧毁了许多法国矿区。然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反对此提案,最终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出折衷方案,即15年占领期满后,由当地居民公投决定是否回归德国[69]。对于克里蒙梭在和会上的妥协,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与费迪南·福煦元帅皆深感不满,并批评其对德国过于宽容。他们认为,唯有建立一个独立的莱茵区,才能确保法国长久的安全。福煦甚至警告说:“克里蒙梭谈判所得的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停战[70]。”最终,《凡尔赛条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正式签署[71]。

1919年11月11日,法国众议院改选,尽管当选议员中多为退伍军人,克里蒙梭却未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克里蒙梭在巴黎和会的谈判中立场不够强硬。克里蒙梭遂于1920年1月20日结束其第二次总理任期,亦就此退出政坛[72]。此后数年,克里蒙梭投身旅行。1919年春季,他前往埃及,年底则造访中东,随后半年间游历亚洲,经东印度群岛、马来亚,最远抵达英属印度[73]。1922年12月,81岁的克里蒙梭赴美,试图说服美国政府加入国际联盟,然因其并未持官方身分,其提议未获重视,美国参议院始终未予批准[74]。
晚年,克里蒙梭居于巴黎,专注写作,主要探讨其哲学观点,并撰有《狄摩西尼》传记。此外,他还因为费迪南·福煦对其的指责,而著手撰写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的回忆录。然而,这部名为《一场胜利的辉煌与悲哀》的回忆录尚未完成,克里蒙梭即于1929年11月24日于巴黎辞世,享寿88岁[75]。克里蒙梭安葬于其故乡旺代,墓地简朴,其双亲亦葬于其侧[76]。
另见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