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戈德堡
美國記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杰弗里·马克·戈德堡(英语:Jeffrey Mark Goldberg;1965年—),是美国记者,现任《大西洋月刊》总编辑。在成为总编辑前,他于该刊社工作9年,以报导国际事务见称。2023年8月起,他开始主持PBS节目《Washington Week》,该节目后来更名为《Washington Week with The Atlantic》,并继续兼任《大西洋月刊》总编辑。
生平
戈德堡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父母为艾伦和丹尼尔‧戈德堡[2]。他的祖父来自摩尔多瓦的犹太小镇莱奥瓦[3]。戈德堡在长岛马尔弗恩郊区成长,该社区主要为天主教徒,他曾形容当地是“反犹爱尔兰人待的荒凉之地”[4]。
戈德堡于宾夕凡尼亚大学就读,期间担任校报《The Daily Pennsylvanian》的总编辑[5]。他亦曾在国际希勒尔的厨房担任午餐服务员,为学生供餐。
身为犹太人[6],戈德堡在大学辍学后短暂在《华盛顿邮报》工作[7],之后移居以色列。在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他加入以色列国防军,于凯齐奥特监狱担任狱警,该监狱关押参与起义的巴勒斯坦人。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拉菲克·希贾齐,一名来自加沙地带难民营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大学数学教师及穆斯林。戈德堡曾形容他为“我在凯齐奥特唯一遇到的、能理解犹太复国主义的巴勒斯坦人”[5][8]。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期首次造访以色列并取得以色列公民身份的经历,戈德堡表示,以色列当时带给他强烈的力量感[9]。然而,在2013年接受《The Washingtonian》访问时,他透露自己已决定放弃以色列国籍,并解释:“如果以色列继续朝著我认为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神权化、甚至走向极权主义……自由派的美国犹太人还能如何支持它[7]?”
职业生涯

戈德堡返回美国后,在《华盛顿邮报》担任记者,负责警方新闻报导。他曾在以色列为《耶路撒冷邮报》撰写专栏,回美后则担任《The Forward》纽约分社社长、《纽约》杂志特约编辑,以及《纽约时报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1][12][13]。
2003年,他凭借报导〈在上帝的派对上〉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14][15]。
2007年,大卫·G·布拉德利花费近两年时间力邀戈德堡加入《大西洋月刊》,甚至租借小马给他的孩子玩耍,最终成功说服他加盟[16]。
戈德堡曾采访希拉里·克林顿[17]、卡梅伦[18]、约翰·克里[19]、本雅明·内塔尼亚胡[20]、伊萨克·赫尔佐格[21]、马可·鲁比奥[22]、克里斯·克里斯帝[23]、阿什顿·卡特[24]、本·罗兹[25]、亚伊尔·拉皮德[26]、迈克尔·B·奥伦[27]、阿卜杜拉二世[28]、塔-纳希斯·科茨[29]、大卫·格雷戈里[30]及汤姆·科顿[31]。
2011年,他加入《彭博观点》担任专栏作家[32],但于2014年离职[33]。
2016年,他加入《大西洋月刊》,并出任总编辑[13]。他的报导重点以国际事务为主,特别关注中东与非洲[11]。
2023年8月,戈德堡接任PBS节目《Washington Week》的主持人,该节目随后改名为《Washington Week with The Atlantic》,反映其与《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合作关系[34][35]。
2025年3月,《大西洋月刊》的戈德堡发表报导,揭露美国总统当劳·特朗普内阁成员误将他拉入Signal群组,意外泄露美军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秘密攻击计划[36][37]。
据悉,国家安全顾问迈克·华尔兹不慎将戈德堡拉入该群组[38],而群组内的其他帐户疑似属于副总统JD·万斯、国务卿马可·鲁比奥、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国家反恐中心主任被提名人乔·肯特、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白宫政策副幕僚长史蒂芬·米勒,以及中东问题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36]。
观点
美国评论员格伦·格连韦特形容戈德堡是“推动入侵伊拉克的主要媒体人物之一”,并批评他在战争前夕散播的错误资讯“其鲁莽与破坏性可与朱迪思·米勒相提并论”[39]。
戈德堡在2008年《Slate》发表的〈我怎么误判了伊拉克战争?〉一文中,戈德堡回顾自己当初支持伊拉克战争的原因,并坦言他“没有意识到小布殊政府竟然如此无能[40]。”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编辑迈克尔·马辛形容戈德堡是“讨论以色列议题时最具影响力的记者与博客”[41],而外交政策前总编辑大卫·罗斯科普夫则称他是“当今最受尊敬、最具洞察力的外交政策记者之一”[42]。
外界对戈德堡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自由派[43],亦有人视他为锡安主义者[44],甚至有人称他是“经常批评以色列的人”[45]。
《纽约时报》报导指出,他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促成《大西洋月刊》对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背书——这是该杂志160年来第三次正式表态[13]。
《囚徒:一名穆斯林与一名犹太人的中东分歧之旅》
《囚徒:一名穆斯林与一名犹太人的中东分歧之旅》(Prisoners: A Muslim and a Jew Across the Middle East Divide,纽约:克诺夫出版社,2006年)记录戈德堡在以色列凯齐奥特监狱担任狱卒时的经历,以及他与巴勒斯坦囚犯拉菲克的对话。二人在多年后于华盛顿特区重逢,并成为朋友[46][47][48]。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均将本书评为2006年最佳书籍之一[49][50][51]。
《洛杉矶时报》的书评形容:“理解并认同‘他者’的人性,是本书的核心。《纽约时报》记者杰弗里·戈德堡以犀利的观察力和优雅的笔触,写下这本深刻的回忆录[52]。”
《纽约时报》则评论道:
戈德堡是《纽约客》才华洋溢、雄心勃勃的记者……他以个人故事切入,讲述如何与一名曾被他监禁的巴勒斯坦行动者建立理解与对话……本书最值得赞扬之处,在于它细腻呈现了这段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并忠实记录了背后的历史脉络[53]。
《华盛顿邮报》则称:“《囚徒》是杰弗里·戈德堡对自己作为以色列士兵和记者的经历,一场坦率、敏锐且富有洞察力的回顾。他亦细致描写了与一位曾亲手监禁的巴勒斯坦人长年对话的过程。本书提醒我们,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交流虽困难重重,却极具意义[54]。”
《CBS新闻》亦评论道:
许多书籍探讨中东的历史、政策和政论,但以个人视角诚实且细腻地讲述这段经历,则较为罕见。杰弗里·戈德堡在《囚徒》中,提供了一个让读者深入理解的机会。长期关注他对穆斯林世界报导的读者,定会期待这本书的问世……他的写作风格一如既往,聪慧、直率,时而幽默,令人回味[55]。
2006年10月,《纽约》特约编辑鲍里斯·卡奇卡对戈德堡进行专访,探讨《囚徒》及新闻业与中东相关的话题[5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