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北京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民大会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西城区天安门广场西侧,竣工于1959年。不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和办公地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举行政治、外交活动的场所,还对外承接会议与宴请及文艺活动。人民大会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直属事业单位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管理[3]。
此条目缺少有关大会堂厅舍的信息。 (2023年4月26日) |
人民大会堂 | |
---|---|
曾用名 | 万人大会堂 |
概要 | |
地点 | 天安门广场西侧 |
地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 |
坐标 | 39°54′12″N 116°23′15″E |
起造 | 1958年10月 |
竣工日 | 1959年9月 |
托建方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所有者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管理者 |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 |
高度 | |
高度 | 46.5m |
尺寸 | |
直径 | 336m×206m |
技术细节 | |
建筑面积 | 171,800m² |
层数 | 地上4层,地下1层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赵冬日、张镈、陈伯齐等 |
建筑商 | 北京市设计院[1] |
隶属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
标准 | 文化:(iii)(iv) |
参考编码 | 1714 |
登录年份 | 2024年(第46届会议) |
北京市历史建筑 | |
评定时间 | 2019年11月25日[2] |
地图 | |
在各省,当地也模仿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建造了自己的会堂,不少省份的会堂甚至是当地的地标建筑[4][需要较佳来源]。
人民大会堂的图案也被印在了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背面。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较大的礼堂。1958年8月下旬北戴河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的多项重大建筑工程,并要求在195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前投入使用。自决定修建至建成仅一年零一个月有馀,时间非常紧迫[5]:24-25。1958年9月5日,北京市副市长万里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即建好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加上原有的工业展览馆(即北京展览馆)共十大公共建筑。北京市马上成立了由冯佩之负责的国庆工程设计领导小组和由张镈为总建筑师的大会堂设计组,在很短时间内选出了大会堂设计的8个方案,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院长沈勃)、北京市规划管理局各自做一个综合方案。1958年9月初,北京市规划管理局确定将万人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分设于天安门广场两侧。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设计人员应邀到北京参与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5]:25-28。
在进行了多轮方案之后,针对天安门广场布局的问题,中共北京市委召开会议,确定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根据“以人民为主”的原则,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此后又根据“活人不对死人”的传统习惯[6],确定大会堂正门不正对人民英雄纪念碑。10月6日,第六稿设计方案送到中南海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汇报,确定了使用柱廊而不是中式大屋顶的样式。此后又经过全国范围征求意见,10月14日夜间由周恩来总理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5]:28-36
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作为甲方代表邀集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17个省市的三十多位顶级建筑师、艺术家、教授,同时有音响、灯光、电信等方面的专家作“十大建筑”的设计,还有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进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设计竞赛。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负责所有国庆工程方案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在各方面提出的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集思广益,精选出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规划管理局的三个专家组方案于1958年10月14日报送周恩来总理审查。在三套方案中,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规模较小,而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的方案规模达17万平方米,气势磅礴,并且有中央大厅。[7]最后于10月23日确定采用北京市规划管理局的方案,由该局技术室主任赵冬日、沈其设计。其特点是: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从选址到敲定设计图纸,仅用了50天时间。方案立面则沿用了前几轮方案中,获得肯定的西洋柱廊式结构。
1958年10月10日,基础范围内的民房拆迁基本完成。
1958年10月28日大会堂工程正式开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负责大会堂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此前参与了大会堂全部七轮设计的著名建筑师张镈被市建院任命为万人大会堂总建筑师。“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首先是大会堂基础工程开工[5]:40。全国20多支青年突击队几万人参加了工程,昼夜不停工。后来担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为首的木工青年突击队[6]、后来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调到人民大会堂工地第四指挥部与一个青年突击队、两个钢筋工组、200个多面手、108名参加义务劳动的干部组成“张百发钢筋工连”,仅用9昼夜便绑扎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工程的680吨基础钢筋,相当于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1957年全年工作量的1.5倍,赶上了整个人民大会堂的施工进度。“那时候参加会战的工人们根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除夕就回家吃了顿团圆饭又回到工作岗位。饿了随时可以去大食堂吃饭,24小时有饭吃;累了就躺在工地上睡会儿,醒了再干。”
大会堂西南部分基础施工时,发现大量鹅卵石,被鉴定为金代运粮河故道[5]:37-38。由于面积太大,工期又太紧,大会堂根本没有地坪下的深地下室,只做了井字形的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墙作为防沉降设施来支撑整个结构。
作为一个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开工后全国专家仍然在就建筑外观等问题进行讨论。工程开工不久,梁思成、王华彬等建筑大师都提出意见,有的还很尖锐,如“柱子太多影响室内采光”、“小孩儿放大”、中选方案形式的古典主义“西而古的风格不适合大会堂”等意见。梁思成对大会堂"放大一倍"的设计思路提出质疑:“把一个孩子按原比例放大,就是个大人了?”北京工业设计院总建筑师王华彬教授认为中央大厅“大而无当”,“从东大门走到大礼堂一共要经过五道门,有多少亮光都被挡在外面了,中央大厅竟然有180根柱子,既无用又挡光。光线不足就要依靠人工采光,又是一笔浪费。”为此,1958年11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御河桥交际处召集专家们开会,在会上解答了专家的质疑,举了画菩萨、佛教建筑塔的样式,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化,成为中国建筑的例子,指出应该秉持国际主义精神,“古今中外,一切精华,兼容并蓄,皆为我用”[5]:158-159。总建筑师张镈从纯建筑学的角度解释说,大会堂的庞大体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超大面积决定的,因为从来没有在如此巨大的空间中安排建筑的先例,大会堂的“放大一倍”也只是种大胆的尝试;在特大空间运用“正常尺度”的建筑物是有失败先例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曾经在长春郊外建了伪满国务院大楼(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楼),一个又深又宽的广场(今长春市文化广场),却在两厢排列了一串普通大小的西洋古典柱式石建筑,不但衬得广场空旷荒芜,更显得房子“小鼻子小眼”十分寒酸,“其实每栋建筑单看都不错,放在广场上整体考量就显得很难看了”。
1959年9月9日凌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工地视察。视察时,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提出万人大会堂尚未正式命名。经过一番议论,毛泽东最终敲定名称为“人民大会堂”[5]:80-81。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交付使用[5]:81-82。1959年9月9日,大会堂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梅兰芳在万人大礼堂演出《贵妃醉酒》,慰问建设大军。1959年9月29日,国庆十周年宴会在五千人宴会厅举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破四旧”等极左思潮影响,人民大会堂部分厅室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厅室除留下一架屏风外,四壁空空如也。国画家潘天寿、吴作人的作品被从墙上摘下,弃置仓库十年。部分家具被私人占用。布置在台湾厅内的用台湾草编织的沙发也被江青占为己有。青海厅大型挂壁国画《祁连新貌》被“四人帮”成员之一搬到清华大学装饰他的“接见厅”,直至1979年上半年才找回。北京画家俞致贞创作的大型屏风重彩工笔画《荷花》文革后被重新发现时,已经变成了一幅大语录牌[8]。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每周都设有一两天的开放日,对公众开放。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人民大会堂被封闭起来,仅用于举行大型会议及中央领导人办公、接见活动,不再对外开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问题被重新提起,一些中央领导“几次会上会下都提起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人民大会堂封闭的做法再次遭到部分老同志批评。1979年1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代表中共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1979年7月15日起,人民大会堂重新对公众开放。此后人民大会堂通过收取参观门票,以及在人民大会堂内开设小卖部等的收入,减轻了经费压力。随后人民大会堂加快商业化,对外陆续开放了国宴服务、场地租赁服务等,到1980年代末在行政经费上已达到自收自支。1986年7月4日,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音乐会,成为首位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外国人[8]。第二季和第三季《中国达人秀》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9]
2007年12月19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将人民大会堂建筑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2024年7月27日,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作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遗产[10]。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位于天安门西南,与国家博物馆正对。人民大会堂东西宽206米,南北长336米,高46.5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外观为新古典主义与苏维埃风格的结合,并使用了中国风格的装饰。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浅黄色花岗岩墙面,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四周共有134根圆形廊柱。总建筑面积比北京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大,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人民大会堂自北向南分为三段。一段主要功能为宴会厅;二段东部为中央大厅,西部为万人礼堂;三段则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办公区[11]。一段一层为交谊厅,二、三层为两层高的宴会厅。二段全部高四层,其中东部一层和三层各设一个中央大厅,二层和四层为大厅上空和环形走廊;而西部为万人礼堂,占据四层高度。三段呈四方的环形,中间没有建筑,四周为办公和小会议厅;2009年在环中部偏南进行了增建。由于工期紧张,人民大会堂只设置了台基下的地下室。
宴会厅位于人民大会堂的北墙。从北门进入,经风门厅、过厅到交谊大厅。交谊大厅面积为4,500平方米,大理石铺地,四周的明柱和壁柱用桃红色大理石镶砌。
风门厅俗称北大厅,是中国政府为邦交国元首访问举行欢迎仪式的室内场地;东侧有国宾会谈厅,西侧有国宾宴会厅,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来宾举行会谈和欢迎宴会的地方。南端有八米宽、62级的汉白玉阶梯通往二层宴会厅;大楼梯顶端有迎宾厅,是党政领导人在宴会前欢迎贵宾及宾主合影留念之处。迎宾厅置有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心高5.65米,宽9米,由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创作,画题为毛泽东所书。厅内铺有人民大会堂最大的一块地毯,宽16米,长23米,重三吨多。
宴会厅位于二楼,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以举办五千人的宴会或一万人的酒会。厅内东、西、北环绕宽敞的二层休息廊,奶黄色的墙壁和巨大的圆形廊柱装饰著沥粉贴金花饰,南面有供讲话和文艺演出用的主席台。宴会厅顶天花中央镶嵌著由水晶玻璃组成的吸顶大花灯,周围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点金石膏雕塑和棋盘式的彩色藻井。整个大厅金碧辉煌,是举行盛大国宴和国庆招待会的地方。中共中央全会闭幕会也在这里举行。
人民大会堂的118厅因为距离大会堂西南门和万人礼堂的主席台比较近,成为当年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最常使用的厅室,常年在此办公和接见外宾,也是人民大会堂中唯一以原始号码命名的厅室。118厅布置简单,没有奢侈家具:大厅挂4幅画,摆1组沙发,卧室里放1张床,室内有张不大的办公桌和椅子。为保证毛泽东出席大会不发生任何意外,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亲自布置,将118厅作为毛泽东的临时住地,安排医护人员在该厅室之地下室设立可应急的供氧中心,还在118厅至大会堂主席台之间,搭设供氧管路。
金色大厅的正式名称是“三楼中央大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及各国驻华使节递交国书的场所,也是领导人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场所。
1993年3月3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钱其琛在三楼中央大厅举行记者招待会,自此,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记者会形成常态化、制度化[12]。每年“两会”时,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在三楼中央大厅举行。总理记者会的制度持续至李强总理任期内的2024年才结束[13]。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因报名参访的记者很多,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也首次由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移至三楼中央大厅举行。[14]
由于总理记者招待会在此举行,记者们见该大厅雕梁画栋,富有皇家气象,便称之为“金色大厅”。随著“金色大厅”一名的传开,后来媒体在报导时均称其为“金色大厅”。[14]
该大厅始建于1959年,是位于人民大会堂三层的中央大厅,也是大礼堂和小礼堂的前厅,原设计为休息厅,最初由常沙娜设计,风格淡雅细致。2000年,该大厅曾进行了简单装修。[15]2009年,该大厅开始全面装修改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炜钰负责该工程。王炜钰曾经承担过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大厅、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澳门厅的设计装修任务。[14]2010年3月1日,装修一新的金色大厅作为人大新闻发布厅使用。[16]
该大厅南北长,东西窄,正门开在东侧正中间。整个大厅在2009年装修前由20根白色大理石柱构成,装修之后,白色大理石柱变为雕有金色祥云图案。2009年装修改造前,该大厅陈列有1幅油画、5幅国画。2010年装修改造完工后,该大厅陈设的艺术作品有很大变化。[14]
人民大会堂南端主要部分是全国人大机关办公场所,一楼设有国家接待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贵宾和中国国家元首接受外国新任驻华使节呈递国书之处,面积为550平方米。设计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四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像征悠久中华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