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台湾作人格障碍症[1])或人格异常,又称“病态/变态/反社会人格[3][注 1],是一类精神障碍,患者具有“持久而牢固的感知、情绪、动机、思维或行为模式的异常”[4][3]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后文简称“ICD-11”)中描述:人格障碍是个体人格功能的显著紊乱,常伴有明显的个人和社交问题;其中心特征是自我方面的功能问题(如自我身份、自我价值感、自我意志等)与人际交往的功能问题(如发展与维持互相满足的亲密关系、理解他人观点、处理冲突等)[5]。人格障碍在青年或成年早期通常即表现出症状,且会严重干扰到个人、社交或职业功能,给患者带来显著痛苦[4]

过去的ICD-10曾列出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等8种具体的人格障碍[6],但最新版的(2022年起生效)ICD-11已不再定义具体类型的人格障碍,只保留“轻度/中度/重度/未特指严重度的人格障碍”编码;但另外给出了6种人格特征/模式维度,分别是“负性情感”“分离”“社交紊乱”“脱抑制”“强迫性”特征和“边缘型”模式,用以对人格障碍患者突出的异常人格特征进行描述。相对应地,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订的最新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TR,2022)仍保留了10种具体人格障碍的诊断,它们是:“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以上属A类,古怪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以上属B类,夸张或不稳定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以上属C类,焦虑或恐惧型)[4]

儿童与青少年

在Robert F.Krueger的调查中表明在部分儿童和青少年确实会有一些明显的临床症状与成人的人格障碍相似,这些症状具有非常有意义的联系。人格障碍显示了一定的延续性。[7]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患诊断及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目前出版至第五版),在第四版将人格障碍症在精神科诊断五轴中,被置于第二轴的诊断描述。但在第五版中,多轴系统已被舍弃,人格障碍症被同列在精神疾病之下。[8]

人格违常的整体诊断标准

为了确诊人格违常,必须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行为与其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明显不同,且至少有下列两种以上异于常人的表现:

  1. 认知功能:对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认知
  2. 情感功能(情感的表现方式、强度、变化度、和情感表达的合宜性)
  3. 人际关系
  4. 对于冲动的控制

二、表现的情形长期固定不变。
三、其表现的状况足以影响到其个人、社会、职业等正常的功能。
四、发病最早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五、其疾患不是由多重精神疾病所造成。
六、其疾患不是由物质(如毒品)或其他身体疾病(如头部外伤)所造成。

对于18岁前诊断人格障碍症,以上特征必须已存在达一年以上。18岁以下者不会被诊断患有反社会人格违常

分类列表

根据精神疾患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人格疾患可分为三大群:

  • A型 (奇怪型或异常型疾患)

  • B型 (戏剧型或情感型疾患)

  • C型 (焦虑型或恐惧型疾患)

相关书籍

  • 米农.提多 精神疾患诊断及统计手册中的人格违常 - 第二版, 1995年出版 ISBN 978-0-471-01186-6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