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乐圣岭天后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乐圣岭天后宫map
Remove ads

乐圣岭天后宫吉隆坡天后宫,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乐圣岭(Robson Height),主祭天后妈祖,由雪隆海南会馆筹建,于1987年建成,并于1989年开幕启用,是吉隆坡当地的标志性华人庙宇

事实速览 乐圣岭天后宫, 基本信息 ...

天后宫除了宗教用途之外,也成为吉隆坡的旅游景点及当地社团举办活动的地点。

历史

在华人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会馆或庙宇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初先设立简易的神坛,随后扩建为小型庙宇,最后才发展为砖瓦结构的大庙,并逐渐形成会馆的组织。在早期缺乏会馆的年代,乡亲或信众多以庙宇或神坛作为聚会、沟通乡谊和处理事务的场所。随着社群活动日益频繁,会馆逐渐成为主要机构,而庙宇反而转为附属角色。

雪隆海南会馆的创办人与首位领导者是叶勇(亦名叶荣)。据记载,他早年自海南南来谋生,据说初期在马六甲结识了叶亚来。当时大约在1860年前后,叶亚来往返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经商。

另有说法指出,在此之前,叶勇与叶亚来曾在马六甲某矿场一同担任厨师,因此建立了深厚的交情。后来在“吉隆坡之战”期间,叶勇协助叶亚来带兵作战,关系更为密切。战事结束后,即1873年,叶亚来在分封功臣的同时,也照顾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为不同籍贯的群体划分土地以兴建同乡会。叶勇因与叶亚来既是战友又同属宗亲,因而获得位于吉隆坡谐街49号(原为59号)的地段,用于设立“琼府会馆”。

然而,叶勇当年从甲必丹叶亚来手中取得地段的契约与相关地契文件已无从查证,这也为后世考察会馆早期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叶勇为回应社群需求并加强乡亲之间的联系,召集同乡筹资,在吉隆坡谐街49号兴建一座以泥墙和亚答屋顶搭建的简陋会所,命名为“琼府会馆”。会馆内同时设立天后宫,既供奉神明,也作为乡亲聚会的场所。这标志着雪兰莪琼州会馆的正式成立。据记载,当时雪兰莪境内的海南籍人口并不多:在巴都知甲甘密园工作的约有40人,吉隆坡居民约30人,加上巴生及港口一带,总数大约100人。

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随着人数与会务活动增加,谐街49号的原址显得狭小且不合宜。于是,符辉安、黄辉明、秦志旭、张拔金(张泮金)、陈继丰、朱远佳、符和生、李极轩、吴镜堂、林安清、龙学丰、王兆松、龙兴寿等先贤,以及当时的鲜鱼行商号同人,共同倡议迁建会馆。他们一致决定将新馆选址于苏丹街的天后宫地段,使会馆与天后宫合并。该地段原由新茂隆号东主史仁章向雪兰莪参政司申请获得,并持有一纸证明,但并非正式地契。其后,同乡大会推举王兆松、符辉安、秦志旭和黄辉明等人代表,向参政司提出申请兴建新馆。

在侨民大力支持下,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动工兴建,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竣工。落成后,天后宫内竖立了一方“芳名碑”,刻有“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仲春月吉旦立”,以纪念捐资建馆的善举。

会馆初期并未设立正式负责人,仅由司祝一人负责日常事务。叶勇去世后,会馆改行“炉主制”,仿效吉隆坡师爷庙的做法。历任炉主包括连丰汽水厂林麟之、开利面包店龙其开、新就昌面包店秦志旭、新源丰号符辉安、新茂隆号史仁章、瑞昌号黄辉明、雅乐轩波楼张泮金、遂意烟馆林扬清,以及武陵龙兴寿等人。

1917年,会馆在前方空地加建一栋两层楼房作为“侨南学校”,翌年(1918年)竣工。此后,天后宫庙仍设于后座,而前座则悬挂“雪兰莪琼州会馆”匾额,用作会馆办事处,并在二楼设有两间教室。

1925年,会馆的管理制度由原本的总理制改为主席制,沿用了中国南京委员制的模式,并一直实行至1965年。

在1941年日本入侵马来亚之前,会馆的主席先后由王兆松、林翼民和龙历儒等人担任。二战期间,由于日治政权的影响,会馆的活动被迫中断,附设的侨南学校也因此停办。1945年8月日本投降、马来亚重获光复后,会馆迅速恢复运作,重新登记会员,并让侨南学校复课。自这一年开始,侨南学校由夜校改制为日夜兼办,其中夜校主要作为补习班。

1946年,会馆举行战后首次职员改选,吴慕光当选主席。在复馆和复校的关键阶段,他承担了沉重的责任,积极整顿会务,以无私的精神推动工作,深受敬重。1947年12月21日,会馆召开会员大会,林翼民当选为新一任主席。

1948年,因违反入境条例,共有96名海南籍乡亲遭马来亚当局遣返。会馆提供援助,总共支出460元旅费,并额外给予每人35元资助。同年,经过争取,会馆成功为18名妇孺取得担保,得以留居马来亚。这一年海南岛遭遇严重风灾,会馆也捐出1000元,通过琼联会转交作为救灾经费。此外,从这一年起,天后宫的香火管理开始采用投标制度。

1949年,韩战爆发导致胶和锡的价格大幅上涨,社会经济随之兴旺。会馆于是把重点放在两个主要计划上,即重建会馆和迁建侨南学校。然而,由于财力有限,若两项工程同时进行,会馆负担过重。经过讨论,最终决定优先重建会馆。

1950年1月20日,会馆执委会议正式推翻了“先建校后建馆”的原有议决,转而决定先着手扩建会馆。随即成立了“重建馆宇委员会”,由吴慕光担任召集人,成员包括林翼民、林猷昌、黎先统、庄运昌、吴达德、符振煌、冯维祺、张佩文、王国泮和龙学岱等。委员会计划兴建一座三层楼的会馆大厦,预计耗资约7万元。

1950年5月7日,会馆召开琼侨大会,正式成立“雪兰莪琼州会馆重建馆舍委员会”。同年5月21日,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完成各级职员的选举;6月4日召开第二次常务会议,聘请李南燕担任绘测师;7月22日的第三次会议上,委员会通过章程与宣言,并推举122名建馆委员及102名各地名誉会长。

然而,正在积极推进的重建计划却因政府拟议拓宽苏丹街道路而受阻,会馆的图测未获批准,工程因此停顿。尽管如此,会馆领导与同乡仍坚持努力,将重建重点转向侨南学校,决定“先建校、后建馆”。

1951年,会馆会员人数已达958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加,侨南学校计划开办初中班。但当局在此时推行新的薪津制度,校务因此遇到注册问题。1953年,会馆开始物色合适校地以便迁校。翌年,馆员大会通过购地重建校舍,并成立建校委员会负责筹办。最初,益友轩俱乐部捐出一块地皮作为校地,但因面积不足,最终售得28,000元,充作建校基金。随后,会馆在吉隆坡彭亨路购置两英亩土地,并将原有的两幢洋楼修缮后作为临时校舍。

1956年,侨南学校正式迁入彭亨路新址上课。翌年,会馆在校地后段兴建一栋两层楼的校舍,共设15间课室。1958年,校舍竣工,耗资超过21万元。同年11月23日,会馆执委会议依照政府政策,议决由学校召开赞助人大会,改选董事,并将学校改制为国民型华文小学。此后,侨南学校的历任校长包括莫如德、孟一青、王月轩、韩域、林凤栖、林育才、许汉雄、王坚白、吕承政、郑心融、符冠雄、黄文循、朱祯华、凌波、林勋、龙程铨、周昌言(署理)及龙鹏发等人。

与此同时,会馆并未放弃重建计划。执委会多次上呈图测,积极争取当局批准。1958年,吴达德出任会馆主席,并在交卸仪式上当场捐出1万元作为建馆基金。王国泮、林猷昌等先贤也纷纷响应。6月8日,会馆召开联合大会,增加建馆委员至170人,并完成各级职员的选举,重建工作得以重新展开。

虽然图测最终获批,但因馆所地段缺乏正式地契,需先补办手续,导致重建计划再度延误。

1960年,黎先统接任会馆主席,会馆继续向当局申请补领地契。然而,吉隆坡市政部门认为会馆原址“前窄后宽”的格局影响市容,要求将后方多出的15尺地段调整,以保持前后宽度一致后,方可发放新地契。

同年10月23日,会馆召开同乡大会,决定遵照市容规划,缩减馆址面积,并授权主席黎先统、上议员林熙鸿及副主席林猷昌三人委托律师与政府交涉,争取补发地契,以利重建工程进行。

原先执委会批准兴建四层楼会馆大厦,但在地契问题反复陈情多年后,当局最终同意发放新地契,条件是放弃后殿的15尺地段。地价因此调整为30,726元。随着地契问题解决,重建图测亦数度修改,直至1962年春,新牙兰正式获批,并批准建设九层楼大厦。工程由工程师林明水义务负责策划。

同年,上议员林熙鸿出任会馆主席。在春祭联欢宴会上,他带头捐出1万元,掀起建馆基金的募捐热潮,短时间内总额达到11万余元。5月19日,执委会议决定依原址重建,同时扩大“重建馆宇委员会”,委员名额增加至257人,并修订宣言与奖励条例,聘用全职秘书,委员会也开始分组展开筹款活动。

由于原址需拆除重建,会馆办事处和天后宫必须暂时迁移。天后宫原本打算迁往侨南学校,但因不便而改为移设在增江新村的崇真堂;会馆办事处则迁入古路律74号楼上的雪兰莪汽水联合公司。

1964年,随着工程进入关键阶段,资金出现短缺。12月22日,会馆召开会员大会,通过动议以产业抵押或其他方式向银行借贷15万元。由于后续决定增加建筑至九层楼,贷款额在翌年的大会中先后调整为25万元,最终增至35万元。抵押资产包括苏丹街83号及谐街49号。

1965年,会馆耗资逾50万元兴建的九层大厦顺利竣工,并于同年8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当日适逢会馆创立76周年纪念,会馆特邀时任副首相敦阿都拉萨主持剪彩仪式。

大厦落成后,底层至五楼出租以作为收入来源,其余楼层作为会馆办事处及礼堂使用,顶层则设有天后宫(其后已迁往乐圣岭天后宫)。

1966年,会馆工作重点转向青年事务与教育。5月28日,理事会通过成立青年部的决议;8月28日,青年部筹委会正式组建,由龙历文担任筹委会主席,共有11名成员。

1967年,会务运作顺利,重点放在福利服务。12月17日会员大会中,林熙鸿等多位领导人再度连任。同年8月22日,青年部召开会议,选出首届职员,由吴慕光出任主任。

1970年代,会馆不仅继续推动青年与福利工作,也参与社群政治事务。1970年10月24日会员大会后,主要职位多数蝉联,青年部也积极发展文体活动,特别是乒乓队表现活跃。1971年正月初二,吉隆坡发生大水灾,会馆迅速援助163户受灾乡亲,其中74户为会员家庭,89户为非会员,总共发放救助金9995元。同年5月,会馆再次提出重建天后宫的计划。

不过,1971年12月26日的常年会员大会因选举出现争议,导致会务一度陷入僵局,直至1972年初才解决。随后,龙学品出任主席。同年9月,会馆发起成立施诊所的计划,获得社群支持,并于10月29日正式启用,为乡亲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971年正月初二,吉隆坡发生严重水灾,会馆积极救助受灾的同乡,共163户家庭获得援助,其中包括74户会员与89户非会员,总共发放救济金9995元。同年5月,会馆再度提出兴建新天后宫的议案。

1975年,会馆成立的物色庙地小组由陈群川担任主任,并向市长申请在天后宫现址前方约12,000平方尺的地段作为庙宇用地。但最终现址并非此地,而是由丹斯里林梧桐提供另一块约1.5英亩的较高地段,以交换原申请地。

1976年9月18日,会馆举行改选,1976及1977年度的主要职员多为连任。同年,会馆积极推动福利、青年及奖学金等工作。1977年,会馆设立“琼州基金”,并以“雪兰莪琼州会馆天后宫建筑基金”名义开设银行账户,专门管理建庙资金。

1978年,会员大会完成改选,主要职务继续由原有成员担任,同时吸纳了一批新兴商界人士。同年会馆也开展扩充会员的运动。

1980年,天后宫建庙计划进入顺利阶段。1981年,会馆正式刊登建庙工程的招标启事。1983年3月26日,为筹集建庙资金,会馆举办“巨星之夜”义演。同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天后宫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

1984年7月15日,执委会成立筹备小组,成员包括陈敦川(召集人)、龙学品、李雄之、林猷甲、龙月梅、王弗诚、陈斗川及陈孟龄,计划再次举办“巨星之夜”。1985年,会馆申请成功发行150万张筹款彩票,每张售价2元,为天后宫筹建基金提供资金来源。

1988年8月5日,执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庆祝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筹委会”。

1989年,会馆迎来百周年纪念,同时新天后宫也告竣工。各委员会积极筹备相关活动,并于9月3日举行盛大的天后宫开幕典礼,由时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拿督李金狮主持剪彩。

1991年9月2日,会馆正式更名为“雪隆海南会馆”。

Remove ads

建筑风格

Thumb
天后宫大殿,殿前有四根洋灰雕的龙柱

天后宫的建筑主要为岭南式与华北式的结合体。大殿屋顶可见岭南风格的龙、凤、鱼、虾等瑞兽,旁殿、牌楼屋顶则可见到华北式的各种脊兽

庙宇内可见有彩梁斗拱雀替栏杆藻井龙柱琉璃瓦等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结构。[1]

用途

Thumb
主殿所供奉的天后圣母

天后宫主殿供奉天后妈祖,左右两边侧殿则分别供奉水尾圣娘观世音菩萨。这三尊神明可说是海南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南海神灵。

由于供奉观世音菩萨,天后宫也成了道教佛教并存的宗教场所。

Thumb
华人新年期间,牌楼挂满灯笼的天后宫

每奉春节卫塞节等佛教及华人节庆,天后宫都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香客、游客也络绎不绝。

雪隆海南会馆

在天后宫建成之后,雪隆海南会馆也迁入于此[2]

乐圣岭佛学会

乐圣岭佛学会乃隶属于雪隆海南会馆之小组,于1986年6月6日成立,初名“弘法团”,1991年改为现名[3]

学会主要宗旨为弘扬正信佛教,并举办各种佛学课程及佛教活动。

婚姻注册处

Thumb
月下老人

天后宫也是婚姻注册处的所在地之一,每年有众多新人在这里注册,并举行集体婚礼[4][5]

综合礼堂及文化活动中心

天后宫主殿之下的各楼层为现代化的建筑,建有大礼堂及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平常这些设施也供租借用途,因此天后宫也常成为社团主办宴会、召开会议的活动场所。[6]

天后宫亦作为不少艺人拍摄MV时的取景地,卓依婷四千金M-GirlsBeyond都曾在此地取景拍摄。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