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又名阮琴、阮咸,是源自于中国的拨弦乐器,得名于西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5月31日) |
在唐朝以前,此种乐器也称之为秦琵琶或秦汉子,唐朝之后因曲项琵琶大量传入中国,占用了“琵琶”这一名称,才改以擅长演奏这种乐器的阮咸为名。
阮的音色非常适合演奏乐队的低音或者与其它乐器和音,并且结构简单、方便改造,在历史上的宋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各个阶段,中国的音乐家们一步步将阮琴改良升级,造就了现代阮琴音色中正、低而沉稳的特色,其中较为特殊的短颈阮琴还在清朝时发展为月琴。现代阮琴依其形制不同而设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拉阮之分类,广泛使用于独奏及合奏,在国乐团的弹拨乐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
历史沿革
阮琴的前身是东汉时期于各种乐谱、游记、礼仪书籍中做记载的“琵琶”[2],其中明确描述那时候的琵琶是“圆形直项”的,据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史资料所载,阮是中国自创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12柱(品)的乐器。起源大约在公元前217至公元前105年,汉时称秦琵琶或秦汉子。
关于阮琴的起源有多种传说[3],一是从游牧民族的胡人传入中原,方便在马背上演奏音乐;二是乌孙公主嫁去今日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时由她的陪嫁乐师所发明,这些乐师利用西域的材料做出能演奏汉人音乐的乐器,其中一种就是阮琴。
唐朝时因为再次从中亚游牧民族那里传入了新的“梨形琵琶”,为了方便区分,把这种圆形直项的琵琶改称固定成“阮咸”,阮琴自此走向独立发展方向,和梨形琵琶分道扬镳[4]。 在唐代的《清商乐》和《西凉乐》中,阮咸也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宋朝之后,阮咸逐渐的可以被称为月琴,并派生出新的月琴类乐器[5]。阮咸和月琴为同器异名直到近代[6]。
195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管弦乐团,派各类国乐专家去改良阮琴,把其变为4根弦24品的构造,并加大共鸣箱,使用钢弦。改良阮琴仿照交响乐的提琴家族分为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后来又加入高音阮。从此阮琴和月琴成为两种不同的乐器。目前中阮和大阮为民乐团的标准编制,香港中乐团并以高音阮取代柳琴。由于阮的古曲谱均失传,同时因为现代阮和传统阮性能差别很大,所以现代阮琴没有传统乐曲,但是现代中国大陆的作曲家为演奏阮琴为其创作了巨量乐曲,1987年刘星在其创作的《云南回忆》中演奏了阮琴的协奏曲后,阮琴正式被奠定了独奏乐器的地位。
演奏方法
阮琴一般为坐姿演奏,琴身置于大腿上且抱于胸前,左手按弦,右手持用尼龙等材料制成的拨片弹奏。在1980年代之前以假甲演奏为主流,但由于琴弦张力较大,逐渐被用拨片弹奏的方法替代。但是由于阮的复兴仍在起步阶段,所以各家的演奏方法均有差异,目前还未形式统一的演奏方法。
阮琴的演奏技巧,原来比较简单。随著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经过演奏者的继承、实践、移植和创造,右手的弹法有弹、挑、勾、抹、扣、划、轮、拂、分、摇、扫、滚等30多种, 左手指法有泛、打、勾、带、滑、推、拉、吟、纹、揉等10多种。
定弦
- 高音阮:G3-D4-G4-D5
- 小阮:D3-A3-D4-A4
- 中阮:G2-D3-G3-D4
- 大阮:D2-A2-D3-A3
- 低音阮:G1-D2-G2-D3
拉阮
拉阮是因为国乐团中缺乏低音乐器而创造,实际上是一种仿效大提琴的形制的拉弦乐器,后因效果不理想,少有续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