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哲學思想實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文房间(英语:Chinese room),是由美国哲学教授约翰·瑟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借以反驳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根据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只要计算机拥有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并且可以像人一样进行理解活动。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人工智能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该实验出自约翰·罗杰斯·瑟尔的论文《心灵、大脑和程序》(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发表于1980年的《行为与脑科学》。[1]
中文房间的实验过程可表述如下:
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只说英语的人关在一间只有一个开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手册,指示该如何处理收到的中文讯息及如何以中文相应地回复。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寻找合适的指示,将相应的中文字符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递出房间。
约翰·瑟尔认为,尽管房里的人可以以假乱真,让房外的人以为他说中文,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懂中文。在上述过程中,房外人的角色相当于程序员,房中人相当于计算机,而手册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每当房外人给出一个输入,房内的人便依照手册给出一个答复(输出)。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透过手册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透过程序来获得理解力。既然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所谓“计算机于是便有智能”便更无从谈起了。
对此,有相反观点被提出[谁?],其内容大致如下:
所有人都认为人是拥有智能的,而人的智能决策来自于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每一个脑细胞并不理解单词的意义,只是简单的缓冲、传递或抑制一个电信号,脑细胞创造了语法规则,创造了决策策略(相当于规则书与不懂中文的人),但是它们并不懂每个单词的意义。[来源请求]而人类却显示出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按照瑟尔的观点,那么人类也不存在认知能力,但这与事实是不符的。所以依然可以认为若某段计算机程序,能够完成图灵测试,则说明该段计算机程序具有认知能力。
然而,此一观点也被提出存在两项根源性谬误[谁说的?],以至甚至被认为错误理解“中文房间”概念。其一为此论过于倚赖“智能决策来自于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此一前题,并将人类作出智能决策时,涉及脑细胞电信号转换的现象,错误地演绎为“智能决策‘唯独’由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所产生’”。此演绎不但从未被证明过,也无足够证据支持。其次,此说只能推导出“单独一个脑细胞的缓冲、传递或抑制一个电信号,不能使其理解单词的意义”而已,至于脑细胞(集体)如何创造语法规则、决策策略,是否单纯倚靠个别脑细胞的缓冲、传递或抑制电信号等等,并未作出任何合理推论;同时也忽略了“单独一个脑细胞”与一个拥有智能的人类之间,后者包涵前者、前者与众多他者组成后者等复杂关系,便直接将“单独一个脑细胞不理解单词的意义而人类拥有智能”此一现实,用作否定“机器不能透过程序获得理解能力”与及“智能直接关系于理解能力”的根据,其逻辑难以明白,推演也过于草率[原创研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