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廣州醫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英语: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又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是一家院本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隶属于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1]。
该院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创立,原称博济医院(The Canton Hospital),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1886年孙中山曾于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1830年美国公理会派遣裨治文前往广州。1834年又派传教医师伯驾到广州联合当时巨富伍秉鉴的10万两白银的捐献.1835年11月在广州新豆栏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设有接待室、诊断室、配药室、手术室、观察室,能容纳200人候诊,规模超过郭雷枢的诊所。由于医术先进,免费为穷人治病,求医者日益增多。眼科医局是博济医院的前身。
郭雷枢于1836年发表了《任用医生在华传教商榷书》,首倡用治病的方式在华传教,主张教会多遣传教医师来华。并与伯驾、裨治文三人联名,发起组织医学传道会。1838年2月21日,医学传道会成立。郭雷枢任主席,伯驾、裨治文等任副主席。从此传教活动以医学传道会为依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眼科医局停业。1842年11月,医局重新复业,已不限于眼科,改为综合性医院。此后,教会医院都设置专职或兼职神甫牧师,进行布道活动。
19世纪50年代,伯驾将医局交由嘉约翰主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医局焚于战火。1858年嘉约翰在在南关增沙街租一华人住宅,改装为医局,1859年5月重新开业,正式定名为博济(Pok Tsai)医局。1866年迁仁济大街(即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址),定名博济医院[2]。
此后数十年间,医院不断改进,至1935年医院百年时,总共为200多万名病人做过治疗,受外科治疗者达20多万人,占总数10%。
博济医院与医学传道相结合,19世纪上半期曾是欧美各国教会派遣传教士到华行医传教的主要渠道。在推动现代医学在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国遣华传教士多为医学传道会成员,也是博济医院的人员,他们的活动不限于广州一地,在广东省内外都留下了足迹。博济医院通过传教医生及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1953年8月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医院易名为华南医学院附属二院。医学院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使用中山二路的原国立中大校舍教学,从此该处只剩下医院。1956年院校易名,医院易名为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1957年3月,广州医学院易名中山医学院,医院为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6月,中山医学院易名中山医科大学,医院为附属第二医院;11月,由中国卫生部命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旧大门上的题字由莫珉府所书。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院命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3月30日,医院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
2009年,医院的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启用。2023年11月初,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实验室被爆“多名学生患癌”。11月8日,中山二院发布情况说明,表示近年在乳腺肿瘤中心实验室工作、学习过的人员中有3名罹患癌症,其中2名现为该院乳腺外科医生;另外1名不是该院职工或学生,为外地来院进修人员,[4]并称3人皆是在2023年确诊癌症。[5][6]齐鲁晚报记者与一位确诊癌症患者的家属取得联系,证实该患者在确诊癌症后被其导师苏士成移除出课题组微信群。[7][8]中山二院同时表示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调查[6],但网上有消息表示癌症患者所在的实验室已经在11月8日拆除。医院工作人员对此回应表示实验室被拆只是中山大学例行的消防检查,而且检修的日子恰巧就定在11月8日。[9]
巴士站:
地铁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