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行政区 (莫斯科)

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行政区(俄语:Центра́льный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о́круг罗马化:Tsentralny administrativny okrug),位于俄罗斯莫斯科行政区,于1918年1月1日正式设立,是莫斯科最早设立的市辖行政区,亦是中央机关克里姆林宫所在地。该行政区在最初设立的时候的名称是“А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о́круг”(简称“A行政区”),于1988年1月1日正式改用现有名称。中央行政区周围跟西北行政区,北行政区,东北行政区,西行政区,东行政区,西南行政区,南行政区和东南行政区接壤。

事实速览 中央行政区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о́круг, 国家 ...
中央行政区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о́круг
莫斯科的行政区
Thumb
旗帜
Thumb
徽章
Thumb
中央行政区在莫斯科的位置
坐标:55°45′N 37°37′E
国家俄罗斯
直辖市莫斯科
10个
面积
 • 总计66.1755 平方公里(25.5505 平方英里)
人口(2021)
 • 总计772,258人
网站http://cao.mos.ru/
关闭

历史

1918年1月1日,苏维埃施行新的行政区划,共设立了两种一级行政区,即莫斯科市与加盟共和国。莫斯科市在当时一共设立30个行政区,即市辖行政区。克里姆林宫所在的行政区被命名为А行政区。

该行政区划维持了70年,在此期间没有作出任何变动。

1988年1月1日,苏联共产党第8任总书记戈巴契夫正式上任(1987年11月7日赢得第一次总书记直选),并启动1918年以后的第一次一级行政区域改制计划(在此70年期间,加盟共和国多次改制,但莫斯科的地位没有任何变动)。在此背景下,当时在任的莫斯科第14任市委书记(同时也是市长)的赛金对莫斯科市内的行政区域进行整合,将原先的30个行政区合并为8个,А行政区范围不变,只是将名称改为中央行政区。

1991年7月10日,行政区由8个增加至10个,但中央行政区没有任何变动。

2008年1月1日,大莫斯科合并升格案正式启动,原本的莫斯科市和原本属于俄罗斯联邦管辖的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包含现为大莫斯科西北顶点的伏尔加河源头,和包含莫斯科州在内的七个州)正式合并,这是1988年以后的莫斯科行政区域再次改制。大莫斯科市依然维持10个行政区,中央行政区和绿城行政区不变,其他8个行政区扩大。同时设立三环区域:原先的莫斯科市改为一环地区,原先的莫斯科州改为二环地区,原先的伏尔加河上游地区(不包含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改为三环地区。合并改制后的大莫斯科市呈正方形状。

当时在任的莫斯科第16任市长的卢日科夫成为大莫斯科合并以后的第一位市长,大莫斯科市长的产生方式由此恢复中央直接任命,莫斯科各市辖行政区区长和行政区辖区区长则由市长自行任命。

2010年10月28日,莫斯科第17任市长苏比雅宁正式上任,并于上任当天撤换了中央行政区区长,将Сергей Львович Байдаков正式任命为市区区长,即中央行政区区长。

中央行政区是大莫斯科市合并改制完成后唯一完全位于一环地区的市辖区(绿城行政区位于二环地区,和一环地区接壤,周边完全被北行政区包围。其他八个市辖行政区则跨越一环,二环和三环地区)。

地理

该行政区处于莫斯科的心脏地带,亦是整个国家的权力中枢。该区的边界完全都是天然或人造的护城河,并且有许多桥梁和其他行政区联结。

地形

该行政区在大莫斯科市是一个很明显的高地,呈平原地形。

分区

中央行政区共分为10,各区名称为:

更多信息 俄文名, 中文译名 ...
俄文名 中文译名
Арбат 阿尔巴特区
Басманный 巴斯曼区
Замоскворечье 莫斯科河畔区
Красносельский 红村区
Мещанский 梅夏涅区
Пресненский 普列斯尼亚区
Таганский 塔甘卡区
Тверской 特维尔区
Хамовники 哈莫夫尼基区
Якиманка 亚基曼卡区
关闭
Thumb
莫斯科中央行政区下辖分区示意图,其中中国城区(Kitai-gorod)已并入特维尔区

重要机构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