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因素是常见于台湾媒体及网络论述中的国际政治名词。起源于外国因素一词,在台湾语境中意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当地的内政干涉,利用政治与经济力量,影响该地区的外交与内政,因而造成对自由,人权与民主的普世价值遭到破坏。在台湾,中国因素被认为已经影响不少其他周边区域国家。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中国奉行强调斗争精神的“战狼外交”,外交政策转为强硬路线[1][2],进一步加深外界对中国因素的疑虑[3][4]。
该“因素”应是21世纪后,因应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而产生。中国大陆当局通常认为这是一种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或反华的论述。该词汇在中国大陆语境中呈现中性色彩,并无特别的指向或能引起特别联想。但是台湾语境下,可看作是中国威胁论的一个当地再现,呈现较多负面意义。
概论
在中国大陆对于外国的关系之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见与中国存在着领土纠纷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具体内容为: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互不侵犯
- 互不干涉内政
- 平等互利
- 和平共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大幅增强。许多人认为由于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对周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例如香港在1997年主权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影响力日渐增长,因此所谓负面意义的“中国因素”在许多香港媒体与民众中颇有市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执政以后,中国开始干涉外国的政治,甚至影响西方国家的选举。
各地区反应
在台湾,主要的提倡者为吴介民。吴介民认为,中国大陆以政治及经济及手段,影响台湾,可能对于台湾的民主发展与人权保障不利。
2008年,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执政之后,反对派人士对他亲共的态度不满,经常以中国因素来进行批判[5]。反媒体垄断运动中,也以反对中国因素介入台湾来作为运动目标。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