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是有关中国人思想发展的记录。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09年6月5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12月27日) |
《史记》、《汉书》有《儒林传》,《后汉书》有《文苑传》,《宋史》有《道学传》,分别记载当时的学术人物,但还不是专门的思想发展历史著作。
中国最早的思想史专著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比较全面论述中国人思想发展历史的著作应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为题的学术著作可能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
哲学史与思想史基本上相同,但是也略有不同之处。哲学哲学史侧重分析思想家的代表观点,而思想史则侧重国民思想的变化过程。[来源请求]
先秦
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道家的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绝对权威,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提出“齐物”,即任何事物本质上没有区别。法家的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
汉唐
宋元
明朝
明朝建立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思想开始解放,中世纪社会走向瓦解。而明朝选定的官学——朱熹道学[来源请求],却有严重的禁欲主义倾向,向中世纪回归。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潮,对道学开展批判。
晚清以至中华民国
晚清每况愈下,社会各阶层对传统的官方儒家正统思想产生了怀疑。士大夫内部出现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学的呼声,和龚自珍提倡放弃考据训诂之学,转而讲求经世之务的主张。民间则出现了将基督教移植到中国民间宗教传统的“拜上帝教”,来对抗孔子,并形成了一此气势空前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民变——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依据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由宋教仁代理理事长,进行中国史上第一次议会民主试验,而联邦主义与共和主义也在中国广为传播,直至宋教仁遭刺杀,袁世凯解散国民党,乃至后续称帝而告终。接著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人重保守,之后中国人崇尚激进主义。科学、民主、救国、革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国民党从欧美思想起发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三民主义,与十月革命共产党从苏俄引进更加激进的共产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势力较弱。
主要人物:
参见
参考文献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龚书铎、董贵成:《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国学网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