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广济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和地区早年因瓦磘沟舢舨船运之便而早开发,早年移居来此垦拓者多为信奉开漳圣王的漳州人[1]。当时森林茂密、木工群聚,采木制板而成匠寮,因此有“枋寮”之称,亦是当时中和泛称[2]。枋寮街口两侧分别在乾隆廿二年(1757年)建立了主祀开漳圣王的广济宫与乾隆卅一年(1766年)主祀神农大帝的福和宫[2][3]。刚开始为土墙茅草庙,后来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1]。和板桥接云寺、板桥慈惠宫、枋桥街文昌庙、及大安寮庄大墓公合称“摆接堡五大庙”[4]。
光绪六年(1880年),信众捐资重建[1]。建筑为两殿两廊式建筑,传统木作为主要结构,有漳派木作大师陈应彬作品,龙柱为清治时期的单龙盘旋八角柱[1]。
此庙跟福和宫成员都相同[5],合称“中和大庙”[6],但前者香火与资产都胜于后者[5]。1955年都市计画将广福路切过广济宫[2],次年乡民闻讯纷纷向营建委员会请求修改道路[7]。1973年,都市计画变更时,就以恐怕会破坏两宫等理由,将广福路计画道路往西南移动[2]。广济宫所在处不但是中和最早发展的商圈之一,也是中和行政中心所在, 随著人口的增加,以此庙为中心的中和庙口商圈,亦逐渐向外扩展[8]。本次重建,是陈应彬追随师父参与建造,根据考证,中和广济宫可能是陈应彬初次参加建造的寺庙建筑。[9]
1987年,整修广济宫屋顶[1]。2003年1月4日,启用文史资料馆和附设图书室,收藏庙方拥有的陈应彬、黄龟理作品[10]。2010年起进行百年大修缮,成为今日样貌[1]。
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开漳圣王寿诞时,陈、林、吕、范、张、游、江等中和地方大姓会纳献歌仔戏或电影酬神,称为“字姓戏”[1]。2006年,首度举行建庙两百多年来的开漳圣王绕境[11]。除主祀开漳圣王,还陪祀妈祖及文昌帝君,分别在农历二月初三、二月十五、三月廿三连续庆典[12]。
庙内祭祀分别来彰化南瑶宫、鹿港天后宫、溪北六兴宫、新港奉天宫、及北港朝天宫的五尊妈祖,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六就要回銮,直到隔年正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再恭请回到广济宫[1]。
农历七月,中和广济宫、福和宫会在旧名“水尾”中和永和路堤防外施放水灯,由于该处车辆进出不便,故而自2014年开始移往旧名“水头”的秀朗桥下新店溪畔施放[13]。与摆接义冢大墓公轮到中和区轮值时放水灯同地点[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