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北京)
北京市古城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门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征性“国门”,平常日子不得开启。

历史沿革
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中华门。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
1952年8月,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就拆除天安门旁边两侧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进行商议[1],决定于1954年拆除。
1958年到1959年,北京一年之内完成了十大建筑,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天安门广场需要继续扩建,许多城墙、门楼在拆迁范围之内。据照片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中华门仍在。
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兴建期间,因中华门有碍视线,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北京的中华门正式拆除[2],千步廊东西两侧的红墙也被拆除,中华路也随之缩短。
建筑特色
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中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类似的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大红门有用。
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进入。
图片
-
1902年1月7日大清门门前迎銮
-
中华门及门前广场
-
1900年大清门
-
1912年中华门
轶闻趣事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后,四月初一改此门为“大顺门”[3]。李自成不久后失败,退出北京,匾额也未刻成。
大清门在民国成立后改名中华门,有传言称大清门匾额材为石质,并用平常刻印用珍贵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更换匾额,原本的构想是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没想到将石匾拆下后发现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使用了这个办法。所以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挂于檐下[4]。
但关于这个“青金石质”的说法,在曹振伟、韩立恒《大清门匾额与彩画》一文中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块匾为木质,所谓“青金石质”的说法应为误传。实际上,1912年10月10日,人们在摘除旧匾时发现“原来大清门匾的背后,不但没有字,而且剥层如鳞,质粗而薄,已然没有法子刻字了”[4]。根据金梁《北京宫殿志》的说法,大清门的旧匾在摘取后,先是存放在中华门内东朝房,因为参观人众,后收存在先农坛陈列。1917年张勋复辟时短暂挂回又被摘替,此时该匾已经残缺不全。之后则一直存放在“古物陈列所”时期的故宫三大殿[5]。
1912年10月15日《新纪元报》的报道中提及新匾:“中华门三字较大清门旧式加倍放大,摹颜鲁公笔法,古老无比,闻系内城警厅总务处佥事董君玉麐所书。”不过这块宣告易代共和的国门匾额并没有存续太久,在1914年被袁世凯下令更换为一块更为小巧的竖匾,类似于天安门的门额[4]。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